Note:

因為blogger會有很多廣告留言,所以我有設留言管制。大家留言留一次就好,只要不是廣告,我都會定期去後檯把留言給撿回來。

造成麻煩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心無旁騖

在古龍的陸小鳳傳奇裡,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那個冷酷、高傲,殺人不眨眼、絕不肯接受失敗的劍神-西門吹雪。
西門吹雪在遇上他的妻子之前,把自己畢生的心力都奉獻給了劍術。但在遇上他妻子之後,因為心有旁騖、有了羈絆,因此,在和葉孤城決戰於紫禁之顛時,其實是棋差一著、應該要敗下陣來的。但被陸小鳳揭穿想要刺殺皇上陰謀的葉孤城,因為無法接受自己被揭穿、失敗的事實,因此最後刻意讓西門吹雪一劍刺穿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的一生畫下可以接受的句點。
在和葉孤城決戰之後,西門吹雪重拾了自己對於劍術的熱情,再度開始追求劍術的顛峰。在此同時,他也冷落了他的妻子。
古龍對於西門吹雪的劍術追求有一段我認為很精闢的描述,內容大概是在說,做任何事情,到了至高的境地,其實就是一種藝術。而藝術的頂峰,是需要心無旁騖的奉獻全部生命才能夠追求得到的。是以,西門吹雪在有了妻子之後,因為無法保持心無旁騖的狀態,他的劍,就不再那麼所向無敵了。
關於這個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道理,我自己最近有很深的體會。因為先天的缺陷加上後天環境養成的一些壞習慣,格主一直是一個做事很容易分心的人。這樣的性格,在做小事情時通常沒什麼妨害,但要長久的完成一件大事,就會成為一個人的致命傷。
光就讀書來講,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人類的閱讀、學習習慣可能因為太多的環境刺激 (電腦、電視等等) 正在逐步朝向可以一心多用的方向演化,但格主自己是從來都不曾擁有過這種能力。對我來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得要非常的專心、心無旁騖才行。所以每次當聽到別人在討論書要怎麼讀的時候,格主通常都只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專心致志」,其他的,就要看每個人的特質去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除了讀書以外,像是打網誌、閱讀、思考、計畫等需要耗費腦力的事情,我也都需要在自己很專心、心很靜的情況下去做,才有可能做出一個好的結果來。但心無旁騖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有時候會需要一些方式來幫助自己達到能夠專心致志的狀態。
根據格主自己的經驗,要達到心無旁騖,有兩個條件一定要達成。其一,是要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空間必須擁有一切讓你舒服的條件,以格主來說,一個沒有電視和電腦的書房,裡頭放張桌面整齊的大書桌、有充足的燈光、喜歡的音樂和水或茶,就是一個我會很喜歡、很能放鬆的環境。佈置這個環境的重點在於讓你舒服並習慣於一進入這個環境,就能進入很平心靜氣的狀態。像格主很喜歡輕音樂,它能讓我很放鬆,所以我在的書房一定要有輕音樂,讓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快速進入專心的狀態。這也是我可以測驗自己有沒有進入專心狀態的方法,當我真的開始專注,那些音樂根本是過耳不入的。除了音樂以外,喝水或茶以及不會擁擠的桌面都是讓我能夠很放鬆的閱讀、思考的方式。放鬆真的非常重要,一旦在思考時產生壓力或緊迫的感覺,就很容易不耐煩,進而無法以最清楚的頭腦和最好的效率去使用自己的腦力。所以準備一個一走進去就能夠讓你放鬆的環境,以及準備一些讓你能夠在感受到壓力、耐不住煩的時候放鬆的東西,是很重要的。
在有了這個環境之後,你還得挪出一段只屬於你自己、不會被打擾的時間,讓你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做那些需要很專心才能做好的事情。我自己是覺得每個人不管在什麼情況底下,都要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讓自己好好思索、反省、規劃、做夢。有很多事情,都是在發生的當下還無法完全理解或體會,但在經過這樣的思索之後就會豁然開朗的。在這段時間裡,你是唯一可以存在的思緒。你得確保自己不會被打擾、把其他的事情都先給放在一邊 (所以我都會把手機調成無聲,也不會開震動) ,就好好的在這段時間裡做你自己決定要在這段時間裡要做的事情。只有在有了這種屬於你的時間之後,你才能很平心靜氣的面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也才能找出很多自己心裡渴望但卻被其他俗事掩蓋的想法。
同樣的,把這段時間用來做需要動腦的事情,像是學習或著閱讀,你才能很仔細的整理出自己的思考脈絡,慢慢的把所有事情給弄懂。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自己,不屬於學校進度、父母的期望或著迫在眉睫的考試壓力,所以,你在這段時間裡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思考,去把想讀的東西讀懂、把要想通的事情給想通。
除此之外,「規律」是很重要的。既然要留時間給自己,就要每天都留,不要間斷。習慣養成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養成的過程很辛苦,但當你一鼓作氣的養成一個習慣,你就不會覺得每天做它有什麼困擾,可是當你有所間斷,要再重新培養這個習慣就會超困難,常常比原先養成習慣時更難。
同樣的,既然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環境,就要去維持它,每天做完思考的動作之後,花點時間整理被弄亂的桌面,把東西都歸位,這會讓你下次進入這個空間的時候,更快的進入狀態。我自己的經驗是,一張乾淨的書桌是可以幫助你增加坐下來思考、念書的慾望的。雜亂的書桌很容易讓人心煩,讓人更不願意好好坐在它的前面思考,所以一定要去維持自己桌面的整潔。
很多人會說,我平常都這麼忙了,哪有時間空出一段時間給自己?也有些人會說,我每次有空的時候,就只想休息、想要去玩,讀書是不得不為,那也就罷了,其他時候我才不要留時間給自己去做這些雜事和花腦力的事情。
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可是當你真的開始很規律的去做這些事情,你反而會發現自己的時間變多了,不但事情開始做得完,而且也比較不會那麼累。
這是因為你做事情的效率變好了,而且為了要空出一大段時間給自己,你就會去避免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把零碎的時間好好利用,而且不會把時間漫無目的的摸魚掉。
很諷刺的,在試著這麼做以前,格主常常沒有什麼太多時間去兼顧課業、自己的目標與休閒。特別是休閒的品質很差,在玩的時候常要擔心很多沒做完的事情。而且我總是要去做一大多以前拖延下來沒做好的事情,整天替自己擦屁股,搞得自己累得半死。
可是當我開始一天留兩段時間給自己,一段念書,一段用來思考、打網誌、閱讀和學我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我可以用來玩的時間就變多了,而且訓練好自己能夠心無旁騖的做事情之後,你會發現你在玩樂時也比較能夠專心,放鬆的效果會更好。
以前我總喜歡讓自己隨心之所欲的做事情,一點也不規律,我總認為這樣可以讓自己過得比較快樂和放鬆,但實際上,格主是在開始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比較規律之後,才真的有快樂和放鬆的感覺,因為這時候我才開始比較能夠掌握我人生中的大小事。掌握這件事很重要,它可以讓你的人生相對可以預期,相對的”under control”,於是你就會比較有自信,也才能真正不疾不徐,在不可避免的壓力底下很放鬆的去做每一件事。
另外一個條件是必須訓練拉長能集中自己注意力的時間。這超難的,特別對格主這種先天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的人來說,這根本難爆了。不過很難不是個壞消息,這代表它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格主自己的方法是先設定自己要專注的總時間,譬如說,一天要專注在念書上三小時。然後我就拿出碼錶開始記時。每當我要起身去上廁所、每當我發現我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力,我就把碼錶按停,等到我可以專注時,再繼續計時。剛開始的時候,我要專注三小時,可能得花六小時。可是這個時間會慢慢的縮短,到最後,你就會擁有很專注、不間斷的三小時專注力可以用。
還有一招,右元帥曾經在他部落格的舊文裡介紹過,那就是每次強迫自己超越自己的極限一點點。
右元帥的那個方法我記得是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五分鐘。譬如說,你今天念了一小時就不行了,沒關係,那就休息,但明天就要念一小時零五分鐘、後天就得念一小時又十分鐘。格主自己的方法比較躁進一點,我是每一次間斷之後,就強迫自己下一次要比前一次多個五分鐘才能再間斷。像我一開始,專注力根本只能維持不到三十分鐘,就會心浮氣躁,得起來走動走動。等我可以靜下心之後,我就強迫自己要專注三十五分鐘才能休息。做個幾次,一天要專注的三小時很快就到了。這個過程得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可以一次就專注滿三小時為止。
這個過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痛苦。
最後那個多加上去的五分鐘,往往會比前面的時間還要漫長很多,整個人也會處在一種非常難受,我稱之為”under crisis”的狀態。但這是可以靠意志力克服的。你一定得克服,不然不可能進步。
像現在,格主在經歷過這樣的痛苦之後,一天最多可以有兩個這樣連續不間斷的三小時給自己。這總共六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讓我完成非常非常多的事情了。很多同學常常看我跑去公館買一些有的沒的原文書,很多都和我的本行不是非常相關,另外格主看paper的量也很大。他們常常會納悶,我怎麼會有時間看這些書?實際的情況是,我一天這六個小時,大概只要花一到兩個小時在課業上,如果沒有想要打網誌,寫一些心得和想法,或著有什麼特別需要動腦的事情要思考、計畫,剩下的時間都可以用來研究就這些東西,時間當然就會很多,多到我還可以額外去做很多事情,有很多點子和很多困難事情的應對進對,格主都是在這對時間裡想出來的。
不過我並不是常常能夠做到這樣兩次的三小時,即使是在訓練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對我來說依舊是很高的標準,是不容易達成的事。
所以我現在對自己又有了新的要求。這要求是,第一個連續的三小時,是一定要做到的,至於第二個三小時,可以按照情況調整,但它至少要是我有空閒時間安排行程時的第二順位,每天只能有一件其他事情排在它前頭。而且有這個第一順位的事情,那就一定得把這第二段用來思考的時間排進去,之後才能輪到其他事。像現在,格主平日做實驗很忙,常常就只能湊到一兩個小時,有時甚至連湊都湊不出來,那也不要緊,把所有的其他事情全都砍掉,直接空這個第二順位的時間出來,空多少算多少。我希望自己可以藉由這個過程慢慢去習慣每天把第二段時間給空出來,聽起來相當有挑戰性,能夠做到的話應該可以讓自己變強超多吧。
這樣訓練自己的過程,實在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剛開始會難受到你根本覺得自己是在自虐。可是,當你真的可以達成這樣的目標,你真的會很有成就感,也會感到過得非常充實,覺得很快樂。重點是,你會發現平常這樣做,你就會在假日的時候多出完全沒有壓力,可以瘋狂去玩、去放鬆的時間,爽得不得了。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要當西門吹雪。
人本來就不是一定要一直逼迫自己去進步的。不過如果你對自己有一些自我期許,也許可以試試看讓自己更專心一點、更心無旁騖一些的去做事情,多強迫自己一點,讓自己進步快一些,你會發現,在痛苦過程的背後,其實是藏著很多很多讓人驚喜的滿足的喔!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L同學的成功性格

我在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同學。
在台灣,或許是從小老師就一直灌輸學生「現在吃點苦,上大學可以由你玩四年」的扭曲觀念,加上追求標準答案,只重死記爛背,不重思考的教育方式,讓大家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也沒有深入去追尋自己的興趣在哪,上了大學之後,混吃等死、對所學毫無興趣熱情的人特別多。
這樣的情況在大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就是多數人雖然是在大學這樣資源相對充足的環境學習,但在上課之外的時間,幾乎都不會討論自己的所學,也不會針對某些比較有思考性的問題做討論。課餘時間聊天的內容不外乎電動、運動、社團、女生 (女生聊不聊男生我是不知道,男生肯定聊女生的) 或著完全不用動腦,沒有意義的胡扯瞎說,幾乎沒有聽過有針對特定議題 (不管專業或時事) 進行討論。此外,大家對自己念書的要求也都僅止於「把學校功課顧好」,而不願意多花時間讓自己多學一點對未來有幫助的東西,也極少因為興趣或好奇去研究課外的主題,讓自己獲得額外的知識。
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大家不願意在課餘的時間討論問題是因為台灣人本來就不習慣和別人討論想法、不習慣以類似讀書會的方式互相提出觀點,以團體為單位念書,增加學習的廣度、速度和深度,而且太溫和的台灣人也不習慣去批判別人的想法,所以沒有在學校裡利用下課、吃飯之類的空檔討論事情的想法。
但在我試著起頭和同學們討論某一特定主題的時候,我發現問題根本不是在這裡,而是台灣人真的就覺得在課餘時間,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討論嚴肅話題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常常我試著和同學分享一些我看到的有趣paper或著新的技術、leading-edge的假說等等,他們若不是用一種看到怪咖的眼神看著我,就是討論沒有兩句 (其實也很少在討論,都是我自己唱獨角戲比較多) ,就又開始嘻嘻哈哈的把話題給岔開了,甚至有些更直接的同學還會問我是不是有毛病,一定要在這種輕鬆的時間討論這些問題嗎?
這個現象讓我困擾了有一段時間。雖然我不是什麼非常commit to science的人,也不是很想要有一個academic career,但我對自己所學的東西確實是非常充滿熱情,常常在看到某篇有趣的paper或著聽了某個大師很inspiring的演說之後,都會有不吐不快,想找人分享的衝動,碰到問題時,也會很希望能夠多和同學討論,聽聽他們的想法。
可在台灣,至少在我念的學校,願意和我分享這種興奮的人實在很少,而那些少數願意和我分享的,要不是和我頗有交情的朋友,看到情份上勉強可以接納我的熱情,就是真正看得出來,對這一行非常感興趣,而且非常commit to science的人。
L同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是我在學校裡少數遇到真正對自己所學非常有熱情的朋友。她會三不五時和我相互討論自己最近的data、辯論我們實驗的rationale是否合理,還有沒有什麼盲點以及遇到的困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等等。
L同學的程度很好,問的問題也很犀利,雖然我們三不五時會有雞同鴨講的情況,但當我們確實討論出了什麼,或著終於聽懂對方問題的癥結點,掌握到問題的關鍵並把自己的觀念進一步釐清時,那種眼睛會放光的興奮,真的是很難以用筆墨來形容的。
除了熱情之外,L同學還有一個我拍馬難及的優點。
我上了大學之後,L同學是第一個告訴我畢業後要出國念書的人。她的野心不小,對自己的要求也算很高,想要去的學校自然不會太差。
那個時候,L同學的成績還不是頂好,對於出國留學的事情也還懵懵懂懂,恰好遇上我這個也有心要出去看看,而且念頭才剛剛萌芽,就已經到處找資訊,把出國留學的必要資訊查了個七七八八的行動派,加上我身邊又有不少朋友已經在國外,掌握的資訊比L同學多,於是我們兩個一拍即合,立刻開始交換資訊。
剛開始的時候,我懂的真的比L同學多很多很多。那時她對出國還停留在嚮往的階段,我卻已經知道一些能夠讓自己去到想去學校的手段,是以,大部分時候都是我針對她的狀況把我知道的資訊告訴她。可L同學很積極,她會到處去向老師詢問大學畢業後就出國念PhD的可行性,以及必須具備的條件。沒過多久,她已經開始可以和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準備出國念書的策略,以及要念好學校必須具備的條件。
在我們掌握了大概的狀況之後,L同學和我分別按照自己的個性與狀況訂定了執行的方法,然後,我們便各自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邁進。
大學的生活很充實也很忙碌,我和L同學的交情雖然不錯,但除了對所學的東西同樣非常感興趣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沒什麼共同的嗜好,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圈,lab離得又遠,常常各忙各的,就是偶爾碰到面了,會交換一下自己的準備狀況與心得。
我們一路念到了大四,這一路之中,我也曾經聽過不少同學有出國夢。他們大部分起步較晚,有些是受到同儕中其他想出國的人影響 (這點L同學就低調很多,雖然她出國念書的意志非常堅定,大家也都知道她要出國,但你不問,她從不主動把這件事情掛在嘴上) ,有些是自己到了大三大四,忽然生出想要出去見見世面,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衝殺一翻,秤秤自己斤兩的雄心壯志。
但這些雄心壯志大多是曇花一現,三分鐘熱度。若不是三心二意不能成事,或著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放棄 (沒時間補GRE/英文很爛/沒錢) ,就是光說不練,永遠停留在夢想的階段,毫無實際行動,甚至連怎麼行動都不明白。
準備出國當然很苦,尤其大家到了這個程度,都不會甘於只是「出國」,而會想去擠比較好的學校的窄門。在這條路上,競爭的對手更強,又必須克服語言的障礙,加上我們讀的學科好學校通常不會offer master degree,要直接申請PhD,其困難可以想見。
但L同學從不吐苦水,她只是訂定目標,然後努力前進。她不抱怨,不回頭,也沒有猶豫,就是一以貫之的向前衝,持續不斷的努力,張開雙眼仔細觀察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然後隨時做出適當的調整。這種可以持續不斷努力,定下心來好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後的determination,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才能。我向來都缺乏這種才能,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而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訓練自己在這點上做改變。不幸的是我進步得很慢,是以我對於L同學的這項才能非常敬佩。事實上,我因為某些因緣際會,從小就見過很多擁有非常成功人生的強者,而這些人幾乎都擁有可以持續不斷努力的才能,就我的觀察,對於成功,這項特質和擁有其他過人的天份幾乎同等重要。
除此之外,L同學還有兩個很好的優點。
她是個按部就班的乖乖牌。通常,我很討厭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也非常不喜歡乖乖牌。我不喜歡乖乖的原因是因為乖乖牌們通常都有自己很莫名其妙的道德感,而且他們不只會用這種道德感要求自己,也會用這種道德感要求別人。
最常見的情形就是乖乖牌從不蹺課,而且每堂課幾乎都會坐在教室的最前方。這是他們的選擇,別人無可非議。但他們要求別人也要像他們一樣不蹺課,要好好的執行他們的「上課守則」,個人就覺得有點太霸道了些。
不過L同學在這點上倒是挺有寬容心的。剛認識的時候,L同學看我常蹺課,就常常提醒我上課的資訊和考試時間,也會跟我說老師講的重點在哪裡,甚至叮嚀我要念書。後來L同學發現我沒有成績上的困擾之後,這些好心的叮嚀就少了,不過我們也變成了好朋友。後來我們要準備GRE,L同學也會三不五時提醒我要安排進度,要記得早點訂機票去國外考機考等等,非常熱心。她這人最大的優點,是只要你跟她講道理,讓她了解你的情況,明白你不是只是想打混,而是要用你自己的方法、以自己的人生觀去處理事情,她就很能包容你的「不乖」。譬如說,L同學幾乎是從不借人看她的作業的。一個乖乖牌會認為作業得要自己寫,抄作業絕對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事情,而只要把作業借給別人,就有被抄的風險,所以當然不願意借作業給別人。
可我就成功的向L同學借過幾次作業。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我那堂課整學期都沒去,最後要交作業了,我搞不清楚老師規定的那一大堆有的沒的作業格式,就向L同學借她的作業來看。像這種情況L同學就很願意借,我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抄她的內容,只是要看格式而已。加上格主向來就是非常會寫作業、也很愛寫作業的人,抄作業這種事在我身上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L同學因為了解這點,借得時候自然就放心很多。
另一次又是格主整學期沒去上課,也同樣是要交期末報告。格主跟L同學說,我實在對這個科目不感興趣,偏偏它又是必修,所以格主決定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這門科目學會,然後把報告寫出來。
我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看幾份同學寫好的作業。正常情況下,大家都是把書讀懂了,才有辦法去寫作業的。寫完了的作業,其實很多時候就等同於整理好的共筆,但因為每個人解讀的角度不同,所以要多看幾份才夠客觀,且不會有所遺漏。看懂了之後,格主就自己動筆把這篇報告寫完了,分數還挺高的。這次,同樣的,因為L同學知道我不會抄作業,所以還是願意把作業借我。
L同學這樣對其它思想與她大相廷逕的人擁有很高的包容度,卻又能堅持自己的想法,一以貫之的做下去,就是她一個很大的優點。她可以借此以他人之長彌補自己的短處,也可以從別人的身上獲得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格主以前曾經寫過「跳脫框架思考」的重要性,多接觸與自己人差異很大的人的想法,就是讓自己未來可以跳脫框架的一種好方法。
但L同學也沒有隨和到沒有原則。她總有她最後的底線在那裡,也因此她能夠很清楚區分哪一些東西是她可以從其他人身上抓進來的,哪些又是她不需要的。把她和格主相比,格主就是一個想法比較靈活的人,講好聽是很懂得利用各種方法替自己爭取優勢,縮短努力的過程,講難聽一點就是比較好逸惡勞愛偷雞,相反地,L同學就是很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每件事情。
可是在和格主一起準備出國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L同學從一開始就是想把每一個條件準備到最好的僵固想法,變成會用一些她以前口中的「旁門左道」去增加自己的優勢。可是她又不會太過頭,知道有些事情是只有像格主這種從小就不案牌理出排、很敢賭的人才能做得來的,這類的方法她學了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舉個例子,那時格主和L同學為了要安排時間念GRE和TOEFL,還要兼顧學校功課和做實驗,時間就被綁得很緊。格主在這種時候就會放大絕,在安排schedule時把某些要在學校上課的時間安排去做其它事,計劃性的翹掉這些很有把握會過的課,把時間拿去參加補習班的模擬考,或著用蹺課的時間來做實驗。像這類的招數,就不是L同學能夠學的。但她也開始會用很多可以增加自己競爭力的方法,例如在算GPA時,只要分數高於80分以上GPA都算是4點,可是只要有一科低於80,那GPA就不可能是4了,所以與其花時間把某些主科考到95分,不如把時間分配均勻一點,讓自己每一科都維持在80分以上,GPA還比較好看。
另一個L同學的優點是按部就班。她的那種按部就班,可不是一步一腳印把事情做好而已,如果只是這樣,格主通常會覺得那不是什麼太大的優點,笨蛋才一步一步慢慢走的,聰明人要不想辦法一次跨兩步,要不就直接用跑的。
L同學的按部就班之所以好,在於她很「耐得住煩」。
可千萬別小看耐得住煩這件事,這常常決定了一個人做事的成敗。不管是多麼偉大的計畫或著多麼崇高的理想,都一定會有其很瑣碎、很細節的小部分。這些部分常常都是很routine的工作,做不久就煩了。但如果沒有辦法很精確、很到位的把這些工作給完成,那這些遠大的計畫、崇高的理想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是格主自己做事情的一大缺點,格主太喜歡新鮮的刺激跟未知的挑戰了。以做實驗為例,每次學新東西,或著要證明一個新想到的hypothesis時,格主都會很有做實驗的動力。但在抓condition或著要重複已經做過的實驗確認結果時,格主就會顯得萬分排斥。
通常,我都會把這些事情想盡各種辦法讓別人幫我做。通常,我也都很有辦法可以找到人幫我把這些東西給弄好。但也就是因為如此,格主一直沒有去修正自己這個很大的缺點,直到它大到我再也不能忽視它為止。而格主再厲害、臉皮再後,也總會遇到一定得要自己來做瑣事的時候,在這些時候,我還真的被自己的無能給嚇了一大跳。
後來和一些擁有成功人生的長輩談到這件事,他們都一致認為這個缺點一定要改,不改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可以沒有耐心,但在必要的時候,一定要「耐得住煩」,一旦耐不住煩,接下來一定會錯誤百出。而耐得住煩,也就是格主在L同學身上看得最多,也學得最多的東西。
有些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有些人雖然擁有聰明的頭腦,但卻不一定擁有能夠成功的性格。而擁有能夠成功性格的人,就算受到天份的限制做不了天大的事,在小地方稱王稱霸,也總是做得到的。以前格主對這點的體會不夠深,但年紀慢慢大了,接觸的人和事多了,也遇到過一些逆境,慢慢的就發現,這成功的性格還真是非常重要,像L同學,無疑就比格主擁有「更接近成功的性格」。也許她不是絕頂聰明,個性上有凌有角的地方也很多,有時不太好相處,像是太死板了,而且和格主一樣沒什麼耐心的她又少了點城府,講話直接又犀利讓很多人都受不了。但具備良好成功性格的她,在成功達成自己的目標這件事情上,就跑得比其他人快上許多了。
還好,性格是可以修正的。雖然過程很苦很累又很漫長,總比那些一生下來就改變不了的東西要容易承擔得多了。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仔細去觀察,看看別人身上有哪些「成功的性格」是自己所沒有的,自己的身上又有哪些輸家的嘴臉是一定要修掉的。即使過程很辛苦,為了達成想要的目標,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談升學壓力(二)

在前一篇文章中格主提到自己也曾經反抗過升學主義,那段期間正是讓我體會到目前台灣的升學壓力有問題的主因之一。
當時格主既不喜歡念書,也搞不懂念這些數學物理化學去考學測指考的目的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念好書,考好學校?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其他的出路?
事實上,我們當然有其他出路,只是學校不會教、父母不會講、社會在你做出成果前也不會認同這些alternative ways to succeed。我們社會的價值觀非常單一,對於成功人生的認定也非常狹隘,他們總是逼迫學生去追求少數幾條在社會上被認可的成功道路,像是考上醫科、念了台大電機就叫做成功。
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興趣志向都有所不同,當人為了自己沒有興趣、自己所不認同的目標去努力,結果經常只是逐步變得消沈。就格主自己的經驗,沒有人會願意為了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去承受壓力。如果一個人的興趣真的不在念書,那要他去承受念書升學的壓力,肯定是萬分痛苦的事情,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的興趣在做化學研究,在面對把歷史學到滾瓜爛熟的壓力時,這個人多半會選擇反抗或著逃避。
以格主自己為例,我就非常不喜歡我們高中時傳授知識、做學問的方式。我也一點都不喜歡解那些故意要刁難學生、非常技巧的數學、物理題目。所以格主高中的時候覺得念書升學根本是瘋子在做的事情。
可是到了大學,格主念到自己喜歡的科系,讀的是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做的是適合自己思考方式的學問,求取知識的方式也比高中自由許多。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反而會主動的去追求壓力,希望能夠學多一點、進步快一些。在這點上,格主無疑是運氣比別人好上很多,在撐過了考大學的升學壓力之後,格主對一定要念自己想念的科系的堅持讓我的大學生涯過得相當充實也相當快樂。
但不是每個人都像格主運氣這麼好,能躲過沒有目標的升學壓力,然後在大學階段修得正果。本質上,在面對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時,格主是很喜歡念書的。但有很多人根本就不喜歡念書,也不喜歡升學、做研究。他們可能比較喜歡修車、喜歡室內設計、喜歡養雞養鴨或著喜歡把人家交代下來很routine的工作給做好,然後就去追求自己工作、學習之餘的休閒生活。
但我們的升學制度通常不允許這些人在考高中、考大學甚至考研究所的階段去做這些嘗試,那些喜歡實作的人、喜歡把技術練到非常精確的人,在念書升學這條路上,是萬分吃虧的。他們必須承受強大的升學壓力,為的卻是自己一點也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事情,這種壓力當然就會讓人非常痛苦。
這種情形反應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熬不過升學壓力,他的潛能與熱情就在這升學的路途中被消磨掉了。也有些人雖然熬過了升學壓力,讀到大家認為非常好的學校科系,但對自己所學的東西一點熱情也沒有,茫茫然的在大學或研究所裡浪費時間,格主自己的身邊,就充滿了這種人,這些人最會的就是抱怨自己的行業、科系沒有前途,生命好像一點樂趣也沒有。
另外一個導致不正常升學壓力的來源,是自己與家長、老師對於念好學校能帶來的成就的錯誤期待。
念好學校的好處當然不勝枚舉,對於就業的幫助當然也是非常之大。像是台灣目前業界的龍頭,多數都是從台清交或著其他名校出身的,而各大公司在找員工時,也常會偏好挑學歷高的來用。根據格主自己的了解,很多老闆喜歡用高學歷的人是因為,非常現實的,很多高學歷的員工就是比較好用。
當然,這世界上還是有不少學歷普通的員工能力很強,又或著書沒念過幾頁,但出來創業卻做得異常成功的老闆。不過在比例上,那些做得成大事的人,背景還是以擁有好學歷者居多。換句話說,念了好學校,擁有高學歷,基本上就有了比較高的機會可以成功。
但比較高的機會並不代表一定就能夠成功,而一個人也未必一定要做大事、賺大錢才能算是成功,反過來講,一個人也不是一定得擁有高學歷才能夠做大事,或著擁有高學歷才能活得愉快、覺得自己擁有成功的人生。可是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這個擁有好學歷「成功機會比較大」的觀念卻往往會被父母、老師甚至學生自己誤認為「一定得擁有好學歷才能成功」。於是,每個人不論喜不喜歡念書、適不適合念書,就全部都走到了升學這條道路上了。
而有了這種觀念,大家就會本末倒置的從比實力變成比學歷,於是就出現了別人念大學,我就要念大學;大家念碩班,我也得念碩班;人人讀博士,那我當然不能輸,一起到實驗室龜五年這種莫名其妙的情形。這些人進到了碩博班,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來幹什麼的,對研究沒有愛,對未來也茫然,根本只是浪費生命的行為。
對於那些不適合或沒興趣升學的人來說,也許他們去走實作路線,去念技職體系反而能夠比較成功。這些去念技職體系的人並不是就不會面對競爭或壓力,但至少他們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情況下去面對壓力,抗壓力當然就會高上許多,活得也會快樂很多。
格主和格主的父母很喜歡去一家巷子裡的餐廳吃飯,這個餐廳的老闆沒念過大學,卻把別人用來念書升學的時間拿來在各種不同的餐廳當廚師、學經驗。在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一些資金之後,就自己出來開餐廳。他烤的牛排、羊排和虎斑蝦都非常好吃,加上他在各種餐飲業都開過的經驗讓他能夠在配菜上別出樞機,自己弄些燻鮭魚、龜苓膏、奶酪等點心,燉個牛肉湯、竹筍湯,雖然只是間小小的餐廳,收費又頗貴,一餐吃下來常常要四五千塊,但卻常常客滿,一個座位在晚餐時段可以輪個兩輪。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感覺出這個老闆在現場弄食物給客人吃、和客人聊天時那種快樂的心情,以及當他講到他的食材與料理手藝時的那種驕傲。也許他永遠不會是做大生意的人,也永遠賺不了大錢,但日子好過,生活愉快,即使面對競爭和不景氣的壓力,還是能夠樂在工作中,這種人生在格主看來,比很多念台大卻對自己的所學沒有絲毫熱情的人要成功多了。
最後還有一個升學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對自己的認知錯誤。
很殘忍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賺大錢、做大事、成為眾人景仰的領導者或著變成獨霸一方的學術界龍頭。這就好像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去打NBA、MLB,變成Michael Jordan或A-Rod這種球星。
人,是會受到天份限制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盡量去突破目前限制自己成就的界線,往自己能力的底線靠近。一個人應該要因為自己由65分進步到80分而感到不枉此生,而不是去和那些本來就90分的人相比,然後感嘆自己事事不如人。
在日常生活中,這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一旦遇上念書升學考試這類的事情,大家就把這個道理拋諸腦後了。
可是會不會念書,甚至喜不喜歡念書這種事,其實也是非常講天份的。如果你就是沒有那麼好的資質,硬是要去強求遠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升學路,那當然會感受到非常沈重的壓力,這就是格主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那種「在處理超出能力之外之事的時候」會產生龐大壓力的情形。
同樣是講天份的事情,父母和學生自己常常能接受「我的小孩/我自己不夠天份去打NBA」,可是要他們接受「我的小孩/我自己不夠天份去念台大」,有時幾乎比登天還要難。就拿數學來說好了,到了一個程度以上,有些人就是怎麼學都學不懂,遇到這個階段的時間點每個人可能都有所不同,少數人面對國中以上程度的數學就完全不行了,有些人則是在高中以後會開始遇到困難,最常見的瓶頸好像還是在微積分這個關卡。可是也有一些人天生就是數學能力特別好。例如格主的乾爸,就是屬於念書時只要聽到這個科目和數學有關,就會整個放心的那種人。他曾經跟格主說過,念數學時最怕碰到的就是那種聽完課以後還要抱著課本去圖書館K老半天的人,這種人通常都會學得非常慘,真正會念數學的人都是上課聽一聽就聽懂了,考試前再稍稍練習一下就沒有問題。按照格主對身邊多數朋友念數學方法的了解,以我乾爸這種標準,我想大概有半數理工科的學生要一頭去撞壁了。
同樣的,格主常常看到別人說念生化分生整天就是要背背背,而且怎麼樣也背不完,但格主自己就認識不少念這些科目時不特別去背書的人,他們總是把課本看完之後就去考試了,考出來的成績也都高得嚇死人。這就是天份有所不同的展現。
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特長,應該是人一生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事情了。格主在念書的時候,最怕碰到的情況就是有人跑來一直問書要怎麼念。念書這種事,當然是要依照自己能力、特長的不同去制定適合自己的念書策略,記憶力好的人,就先記起來再慢慢理解,理解力強的人,就讀慢一點,先想通之後再慢慢記憶。讀書快又不喜歡背書的人,就多讀個幾遍讓自己對內容愈來愈熟悉。這個世界上大概不會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特質,所以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制定適合自己的讀書策略。
同樣的道理,這世界上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自己能力的極限,所以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制定一個適合自己、有挑戰性但又不會遙不可及的目標。即使你一開始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底線,在實際去做之後,也應該會對自己的能耐有所了解。舉個例子,對格主來說,在學校讀書一定是要邊讀邊玩的。該念書的時候得要去念書,但可以玩的時候,也要盡情的去玩,這樣上學才有意思。考上大學之後,格主就發現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邊玩邊念書的。有些人他們就是要死讀活讀的去K書,才能夠應付學校功課,但他們的成績多半都不會有那些邊玩邊念書的人好。像格主認識的某個台大藥學系學生,他的女朋友是當屆的萬年書卷,這女生就是天天都在玩,書輕輕鬆鬆的念,但他男朋友每天卻是念得要死要活的,最後還搞到延畢,很顯然的,這個男生就是已經達到他能力所能及的底線了。在這種情況底下,你說誰的念書壓力比較大?如果說真的是對藥學極有興趣,那就算念到延畢,也還罷了,如果只是為了升學而升學,格主有時真的是會覺得,這又是何苦?
倘若是自已對自己的認識不清,那倒還可以說是自作孽不可活,與人無尤。可是格主常常看到的情況是父母把小孩當成超人一樣,硬是要逼他們去做那些超出能力之外的事情,這些小孩的壓力,還真是大得畸形,也可憐到不行。
格主住的社區樓下有個閱覽室,有時閒著沒事格主就會帶著書下去看。每次下去看書,都會遇到幾個熟面孔,有些是高中生,有些是國中生,被媽媽或著伴讀的家教老師壓在那裡念書。其中有一個國中小妹妹讓格主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她幾乎都是最早下去的,也都是最晚離開的,一天待在那裏念書的時間應該有超過三個小時。那個小妹妹的媽媽也很偉大,幾乎時時刻刻都會在她旁邊陪讀。有幾次格主坐在她對面,剛好她媽媽離開座位,那個小妹妹就開始畫畫。說實在的,她畫的漫畫還滿不錯的,也挺有笑點,她有時候畫完發現我在偷瞄,就會很大方的直接拿給我看,開心都寫在臉上了。但等到媽媽一回來,小妹妹就又開始苦著一張臉,埋頭苦讀,題目寫錯了,還得被媽媽拉出去外頭罵。那個媽媽會生氣的原因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這個小妹妹的數理程度真的頗差,很多很間單的題目都要學好幾次才學得會。
差不多在格主升大四的那一年吧,有次格主心血來潮又跑去那裏讀書,那個小妹妹也在那裡,這回換上了高中制服,是一間排在相當後頭的私立高中。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格主真的覺得這個小妹妹很可憐,她每天要花三個小時做她不喜歡做的事情,換來的卻是這麼差的結果,如果把那三小時拿去做她喜歡做的事情,也許是學畫畫,又或許是其他我不知道但她有興趣的事情,我想效率應該會好上很多,她的笑容也會開朗許多吧。
只可惜,每次格主在講認清自己的能力這種事情時,總是會被家長反駁。
「以後你當父母,就會知道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心情了。」
這就是格主先前在說,在對成功這件事只有單一價值觀的社會長大造成的問題。他們從沒想清楚,並不是只有念上好高中、好大學才能夠成功的。一個人也不是一定要在念書這件事情上出類拔萃,才能夠養活自己、不輸給別人。如果這個社會是一台龐大的機器,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是一根螺絲釘。有的螺絲釘釘在最重要的位置,有的沒那麼重要但沒有了它也不行。我們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的能力,把自己選擇要扮演的角色扮演到最好,做好那個不可或缺的螺絲釘,讓自己過得快樂,也可以造福社會,那就是很成功的人生了。這世界上本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是王永慶,但王永慶如果沒有底下那些主管幫他管事、沒有員工幫他做事,台塑也不可能變成這麼大的一家公司。而一個非常好的主管,人生未必就會過得比老闆不快樂,當然也不是只有當老闆的值得擁有驕傲的人生,任何一種事業或技術,只要練到出類拔萃,也都是非常值得驕傲的。
最後就講格主自己母親的故事當收尾好了。格主的母親以前是一個數學老師,但她對於超過國中程度的數學,實在不太行。但這並不要緊,因為她教的是國小數學。她對學生很有耐心 (也許只有我在當她學生的時候除外,哈哈) , 也常常會想一些很有趣的方法來讓小朋友對數學產生興趣。在最顛峰的時候,她那間小小的教室,就收了接近五十個學生,一個月收入十來萬,在小朋友和家長眼中她都是好老師,有好幾個她以前學生的家長到現在都還跟我們家是很好的朋友。她雖然在升學考試上沒辦法達到出類拔萃的程度,但她的成就卻一點也沒有比較差。
只是很可惜,像這些觀念、這些例子,不管講再多,我們社會上多數的人還是不會認同。而且當你自己擁有好學歷時去講這些話,他們會認為你言行不一,而當你沒有的時候,他們又會認為你是在為自己在升學路途上的失敗找藉口,怎麼說也說服不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唯有讀書高,升學最重要的觀念當然怎樣也改不過來,拼命把所有的人都往升學的窄門裡塞的結果,就是除了正常的升學壓力變大以外,畸形的升學壓力也永遠都不會消失了。

談升學壓力(一)





關於升學壓力這件事,格主基本上認為它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每個人會感受到壓力的原因可能都不相同,對格主來說,會讓我感到壓力的情況不外乎以下四種:
Ⅰ) 在面對非常激烈競爭的時候。我想這個很好理解,當你處在一個身旁的競爭對手程度和你非常接近而且快速進步,一不小心就會被拋得遠遠的,而且又後有追兵,那些程度不如你但差不了太多的競爭者異常努力,追得很緊的環境,你就必須上緊發條,逼迫自己不斷專注,千萬不能有絲毫鬆懈、不能放慢進步的腳步。在這種需要全神貫注的情況底下,壓力是一定會產生的。
所以升學壓力當然永遠都會存在。當你在一個領域愈念愈專精,往愈好的學校環境去爬,你的同學在素質上也就愈來愈整齊,實力愈來愈強,課程難度也加大了,因此要保持競爭力的壓力也就愈來愈大。譬如格主以前不時和高中同學聊起國中的念書情形,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國中念書實在太容易了,常常段考前一個星期,甚至前幾天才開始念,都可以考得不錯,但到了高中,大家的素質經過一次考試的篩選,程度就整齊了很多,想要靠國中時的老方法就幹掉別人,念到前幾名的難度當然也跟著變得高上許多。
到了大學,這情況當然就更明顯了。格主自己印象很深的例子是我的一個堂姊,高中念北一女,大學很順利的考上高醫醫科,她去了高醫以後的感想是:「我以前以為自己很會念書,但在這裡,我發現其實比我會念的人還是很多!」,同樣程度的努力,在高醫她就無法像以前在一女中時那樣讓自己的名次這麼漂亮了。
而這個社會上永遠都會有人想要在念書這件事情上精益求精,也永遠會有人想要去念一流大學。同樣的,一流大學永遠會想出一些辦法來篩選他們想要的學生,所以愈往上念,大家的素質就愈整齊,競爭不贏別人的壓力就愈大。爬上建北後面有台清交,上了台清交又要去追UC的那一堆名校,後頭更有Harvard、Yale、MIT、Caltech、JHU這些超級名校的窄門要去擠。只要這種擠窄門的狀況一天不變,那升學壓力就一天不可能減輕。
Ⅱ) 面臨極端緊迫的時間壓力的時候。這就更好理解了。隨便舉個例子,譬如說老闆在今天下班前忽然丟給你一大堆文件要去處理,而且告訴你明天早上他就要驗收,這時候任誰都會感到有壓力的。在念書上這種情況也很常見,格主自己常常有的切身之痛就是不小心玩過頭,忽然醒悟時期中考已經近在眼前,這時候壓力就來了。
而在升學路上,只要篩選的情形一天還存在,時間緊迫的壓力就很難不發生。也許對一個有好好認真打基礎的學生來說,這種壓力並不會太大。有好好準備過聯考的人應該都會有這種感覺,雖然永遠也不可能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準備好了,但到了考前的幾次模擬考,大概自己的程度和落點會在哪裡也就差不多知道了。如果你的程度已經超越了你想要念的科系,那我想你大概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但總也會有些人的目標離自己目前的程度還有一點點差距,例如落點剛好落在想念的科系邊緣,那時間緊迫的壓力就來了 (不過如果差得太多,像模擬考從沒考進全校前一百卻想念台大醫,那大概也沒什麼好有壓力的,直接絕望就是了) 。
另一種情況是你一開始太混,沒有好好打基礎。於是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讀完要讀的科目,考出想要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時間緊迫的壓力就會比較大。
不幸的是,考前離自己的目標還有一點點距離跟以前太混現在要快速超英趕美搞到自己快死的這兩種人永遠都會存在,我也想不出有什麼可能忽然在升學路上,下一階段的學校再也不篩選學生了,所以升學壓力也永遠都會發生。
Ⅲ) 在處理完全不熟悉或處在完全陌生的環境的時候。這種情比較常出現在轉領域的人身上。不講那些轉行轉很遠的學生 (像是大學念歷史,碩班想研究電機) ,光說生科系的學生要去跨臨床的課程好了,由於這些東西離熟悉的背景比較遠,對他們來說,很多用詞與定義就必須重新學起,更難的應該是臨床研究的思考方式與看事情的觀點,對於生科系的學生都是陌生的,所以這些離開了自己的comfort zone的學生當然就會感到有壓力。格主自己就認識一些生科背景想跨臨床或藥學、藥理的學生 (反過來的也有) ,在考研究所時真的就會遇到比別人更大的壓力。
Ⅳ) 在處理超出能力之外之事的時候。最後這種情形是最典型的壓力產生狀況。當一件處理事情的困難度超出你目前的能力之外,你又必須處理它的時候,那種絞盡腦汁卻不知從何下手的狀況,的確會讓人感到很有壓力。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狀況其實相當常見,尤其對於那些急著想要進步的人,他們常常會強迫自己處在稍微超出自己當前能力範圍的環境中,強迫自己去處理這些對他們來說很困難的事情,讓自己的能力快速成長。在念書的時候,這種情況也常常發生,特別當你必須去把你不拿手的科目給修過才能拿到畢業資格的時候。
格主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和同學A、B一起去修一門選修課。大家一起上課,一起下課,格主和同學A天天玩得很開心,同學B天天念得很辛苦,常常說他都看不懂課本在講什麼。學期成績出來,格主和同學A輕鬆過關,最認真的同學B卻fail了。下個學期,格主和同學A又去修了一些研究所的選修課,這回同學B就不願意一起來了,同學B說,上學期那堂課真的讓他壓力很大,因為他怎麼念就是念不懂,所以他這學期不願意再重蹈覆轍了。同學B這樣就是很典型因為做了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所以感到很有壓力的情形。
另外格主以前也會遇到大家同樣是在學校念書,也些人混混的也可以高分過關,另一些人整天死拼活拼,該玩的都沒玩到,卻還是只能低空飛過。有時格主在考期中考前遇到他們,都會覺得這些人肩膀上好像扛了幾千斤的重擔,實在很慘。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種狀況總是會發生,也許是我們的入學篩選制度不夠好,無法把學生的程度做出很良好的區分,也或許是他們的能力剛好就是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總之在格主一路念書的過程中,永遠都會遇到這兩群過著截然不同生活的人。而只要還有那些想去念超出他們能力之外的學校的人存在,升學壓力當然也不會消失。
最後還有一種人,不管怎樣反正就是會讓自己活在壓力之中,甚至在做一些格主看起來穩定會成功的事情,或考一些根本對他來說沒有絲毫挑戰性的考試時,還是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種自己給的壓力格主實在無法理解,也沒什麼太多的看法,所以就按下不談。
升學的壓力看起來是必然存在的,但這也不是什麼壞事。所謂no pressure; no growth,想要變強,想要成長,當然必須付出代價。而讓自己處在壓力之中,強迫自己去面對高度的競爭,讓自己不會鬆懈、不斷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一直去處理稍微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正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最佳辦法。就連時間緊迫帶來的壓力也都有好處,它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當前能力的底線到哪裡。譬如一年前你發現在考試前一個星期囫圇吞棗的把書K完還可以考不錯,但低於這個底線,你就無法應付考試了,這就是你當前能力的底下。而在一年之後,你發現自己現在的底線是五天,這可能就代表你進步了,因為你的background更厚實,常動腦也讓你的思考速度與吸收速度增加,所以你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去準備考試。
對格主來說,能夠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能夠面對壓力,面對挑戰,更是一件很超級有趣的事情。格主也曾經反抗過升學主義,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念這麼多狗屁不通的東西去考一個不知道要幹嘛的考試,可是反抗、放蕩,讓自己躲開壓力的日子其實並沒有讓格主比較快樂,反而是當格主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規律,能夠遇到壓力、面對挑戰的時候,格主才真的覺得開心。
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人會覺得我其實是一個喜歡壓力的變態,根本不會了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熬不過這個壓力,覺得升學這麼痛苦,當然也不會覺得升學壓力很大有什麼問題,他娘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篇文還有什麼好看下去的?
的確,有一些人的壓力格主是不太懂,不過格主並不認為台灣的升學壓力很大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地,格主認為我們的問題其實還挺大的。
格主認為這些問題是出在哪裡?請待下回分解。


談升學壓力(二)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論學懂

念書考試,很多人都會。
念書,考高分,會的人就比較少了。
念懂書,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那就更少人會了。
我有時候會覺得,念書念懂其實是一個滿抽象的概念,特別是對那些把書念完之後,考試就可以考得不錯的人而言,可能更是如此。
我都已經考90分了,怎麼可能不懂?
但我自己的感覺是,把書念懂,和把分數考高,其實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兩回事。
通常,對於資質不錯的人來說,要把分數考高,其實只需要很認真的不斷練習與努力的記憶就可以了。而為了考試不斷的練習與記憶,其實對考高分幫助最大的是速度,而不是深度。以準備biochemistry的考試為例,如果你有好好把biochem給讀懂,給你一點時間讓你去把著名的Michaelis-Menten equation給推導出來,然後解釋它的意義,其實應該不會是太過困難的事情。當然,在沒有特別去記這個公式的情況下,你最後推出的結果可能會和textbook上寫的「標準答案」不太一樣,不過這通常都是在算式整理上的方法不同,或著是取的代數不太一樣,甚至根本沒有取代數。
對我來說,如果你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自己把Michaelis-Menten equation給推導出來,也能夠解釋它的意義以及應用,那你就可以算是把這個知識給變成自己的了。可是當你在考試的時候碰到與enzyme kinetics相關的問題,不可能有時間讓你慢慢的思考,先一步一步的把Michaelis-Menten equation給推導出來,然後再慢慢的去解題。這樣做實在太慢,自然也考不太了高分。所以通常大家的做法都是直接背公式,把公式背出來之後開始玩數字,開始把問題變成數學,然後把題目給解出來。練得更多一點的,可能在看到這個題型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應該從何入手,所以可以直接跳個兩三步,甚至用看的就把答案給看出來,這樣速度才會快,通常也比較能夠考高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完全不懂Michaelis-Menten equation到底是在說什麼、它那些推導的步驟是在幹麼或著為什麼這題要這樣解,你也可以靠努力的練習把與enzyme kinetics相關的問題給練得滾瓜爛熟,練多了自然就會有那種解題的感覺,於是就能把分數考得老高。就我所知,有不少人考研究所、考聯考就是靠這招狂做題庫法來拿高分的。
可是這樣並不是真正的懂。而且這樣做除了讓你在考場上無往不利以外,其實對於知識的增長,也沒有太多的幫助。不過在台灣升學主義掛帥,考個台清交就可以讓父母趾高氣昂帶著到處去獻寶的社會環境底下,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這樣做有什麼問題。加上我們學校的考試題目實在出得很沒有思考性,即使上了大學,考的都還是那種考試前讀一讀,上考場看題目憑自然反應就可以答得出來、考得高分的題目,雖然美其名叫做申論題,其實也不過是讓學生照本宣科、把課本裡讀到的東西給抄一遍到考卷上而已。在這種情況底下,大家真的很難去檢驗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學懂了。
對我來說,要確定自己真的懂了一個知識,那得包含幾個條件。首先,在我讀完了這個知識之後,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件事情給解釋一遍。用把自己當做老師的方式,把一個概念盡可能嚴謹、完整的解釋給自己聽 (當然你不一定要真的講出來,可以在腦子裡想就好) ,如果有時間的話,能夠寫下來更好,因為寫字的速度比較慢,可以讓你放慢思考速度,緩緩檢視自己推論的邏輯和用字遣詞是不是精確 (但我通常很少這樣做,因為用寫的實在是太慢啦!) 。
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剛剛提到的「完整」與「嚴謹」這兩件事。
完整的目的是盡量不要讓自己的知識變成一個一個的小片段,而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整體。你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寫教科書給初學者的老師,你必須盡量讓這整本書的內容變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或著至少讓每一個章節裡的內容非常連貫。如果你有努力試過,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你能想的完整程度,通常和你的思考深度與廣度有很大的關係。
譬如當我們在學respiratory system的physiology,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從anatomy下手,隨便找一個方向開始想起,例如從pharynx開始,把larynx、trachea到bronchus、bronchiole、alveoli的anatomy和histology先在腦袋裡想一遍,接著想一想這些東西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lung,然後再想到在biology上,結構與功能往往是緊密關連的,所以這些respiratory system的components具有這些構造是因為他們要執行那些功能,這些功能和構造之間的連結關係一定要想得非常清楚,這樣才能記得久。
再更深入就是每一個功能背後的underlying mechanisms從細胞層級去思考是怎麼樣達成的,而從分子層級去看又是怎樣運作的,都可以仔細的去思考。細胞層級的運作雖然比較複雜,但應該還是可以思考得到的,分子層級這邊的東西比較就tricky一點,特別是proteins或genes的interactions,有太多signaling pathways和太多不同名字的genes、proteins和RNA參與其中,在正常情況下很難全部都能夠記得,不過那些比較有名的、牽扯比較廣的分子還是可以稍微知道一下,名字記不起來就算了,大概有個概念就可以了,反正那些自己天天要碰觸的東西,自然就是會被記住。
如果你的思考還能夠再更廣一點,那你可以開始想一些比較動態的東西。譬如當我們要呼吸的時候,整個respiratory system是如何act as a whole來達成這個目標,而在吸氣與呼氣之間,體內外的壓力是怎麼樣變化的,我們的身體又是如何去調節他們,這之中牽涉到的物理定律有那些、怎樣運作以及當這些正常的結構與功能失調時,會產生什麼情況以及怎樣的疾病,還有respiratory system的運作對其他的physiological systems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彼此間的interactions又是怎樣運作去達成homeostasis的,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而在嚴謹這件事情上面,要盡量做到的是讓自己在解釋這些東西時沒有太多ambiguous的空間,然後要確定自己的推論是合乎邏輯的,推論的前提與假設也都沒有misleading或著立論點錯誤導致推論方向錯誤的情形。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學習holoenzyme與apoenzyme的觀念時,課本一定會寫說apoenzyme是holoenzyme除去了prosthetic group之後留下來inactive的protein部分。但是當你覺得自己已經讀懂,開始要解釋給自己聽的時候,就要去注意像inactive這種詞,就是非常ambiguous的。
什麼叫做inactive?它的定義有太多種了,像是pseudogene失去了biological significance,無法被transcribe或translate成functional proteins,我們會說他是一個被在演化過程中inactivated的gene;講到channels我們說一個channel被inactive通常是指的是它被gated起來了,所以無法再讓本來可以通過的東西流入或流出細胞;在cancer biology裡頭講到TSG被inactivated指的則是這個gene以任何形式出現了loss of its tumor suppressing function的情形,每個情況底下的意義都不一樣,所以為了避免ambiguous的情形產生,你在學完解釋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的去define這些可能會導致誤解的terms。
這樣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大概就是我自己能夠做到的極限了,如果我在讀完之後能夠自己完成這樣的思考,我才會覺得自己算是有把東西給讀進去。
你會發現這樣的方式費時又費功,而且好像要背很多東西。
這是事實。
不過對於背這件事情,我其實是比較隨性的,除非迫不得已或著在緊急的情況底下 (前者例如要快速擴充英文單字的量,後者則譬如明天要考期中考了還有近百頁的書沒讀) ,我很少刻意去背東西。對我來說,任何刻意的背誦都等同於在不久之後的遺忘,我已經覺得自己算是記東西很快,又記得很久的人了,但你要我去回想這些年來讀過的每一條signaling pathways,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別的不說,光幾年前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一個晚上硬K到腦子裡的很多development bio pathways,我畢業時就幾乎都記不得了。但那些因為自己喜歡或有需求,幾乎天天在碰的東西,就不太會忘。像是格主有一陣子對於metastasis與EMT很有興趣,那個時候剛好又有幾個會促進EMT發生的genes被找出來,一時紅透半邊天。當時有興趣加上常常讀,現在雖然很久沒碰了,這些東西我到現在都還能記個七七八八。
又或著格主以前比較有興趣的是immunology和cancer biology,這兩個fields的東西我就記得很清楚,反之,當時一直不想去碰的neuroscience和development bio就幾乎完全記不得,但現在因為做實驗的需要,就開始大量閱讀與這兩個fields相關的資料,其實很快就記起來了。
所以我比較相信的是如果這東西對你來說是真正重要的,或著你是真的很有興趣,那你肯定會常常去接觸,反覆的閱讀,久了,自然就記起來了。這和狂做題庫法有點類似,就是讀多了,做久了,自然就會有那種sense、能夠進入那種思考脈絡之中,並且把東西都給記起來。
在這邊我要稍微岔開講一下關於記憶或背誦這件事。有不少去過補習班的朋友告訴我,有些老師會在上課時告訴你,想考高分那就是要奉行「觀念?屁!背起來!」的口訣。
這其實只對一半。
對的那一半是背起來的確可以讓你考高分。如果你記憶力夠好,甚至可以不用學得太懂,也不用記得太久,只要能夠保持記憶到考試完就可以了。格主自己就有不少因為玩太兇忘記考試日期,在考前一天通宵把一堆沒讀完的東西給塞進腦袋裡就去考場還考得不錯的經驗。可是這樣做的缺點就是考完不久就忘光了,幾乎等於是沒讀。
錯的那一半則是如果你真的有像格主剛剛講的那樣把觀念搞懂,然後大量的閱讀,那你是不可能考不了高分的。到後來程度整個累積上來,其實考試常常是不需要太去準備,只要考前複習一下自己記憶有些模糊的地方或著把那些忘記的專有名詞給看一看 (尤其是那些該死的拉丁文),去考就不會考太差了。
另外一個極端的流派則是認為,絕對不要去記,而是只要把觀念搞懂、靠邏輯去考試就天下無敵。
這是「錯」的。
不管是學什麼,記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和邏輯、批判、跳脫框架的思考這些東西是一樣重要的,沒有人可以完全不靠記憶就去學會任何的東西,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有時候甚至是人類的本能,像是學說話和學走路,都是要靠記憶的。記憶和觀念、邏輯這些東西,在學習的時候缺一不可,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那些死背硬記讓自己數理爛掉的人,問題不是出在他們靠記憶來學習,而是他們「幾乎只靠記憶」來學習,不然就是記的方式錯了,他們去記的不是一個思考的脈絡或著思考的切入點,而是去硬記那些細節,所以他們才會學不好。此外,格主相信任何學問與知識,特別是science,基本上都是要靠累積的,沒有把先前的知識記住,是要怎麼累積新的上去呢?
不講學習,光講考試好了,考高分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由聰明和程度決定的。聰明是天生的,但程度絕對是累積的,只要你下苦工去累積,程度一定會提昇。就好像你學calculus,一定就要先有limit、function、logarithm和trigonometry這些東西的基礎,再累積新的觀念上去才會學得輕鬆。如果你這些基礎都打好了,也就是說你的數學程度本來就很好,那你要學calculus應該就會比較輕鬆才對。
程度是怎麼累積出來的?努力的學當然是必須的,另外就是你一定得「記得」以前學過的東西,否則根本不可能做到累積。不信你可以去問那些觀念無敵記憶狗屁流派的人他們不熟悉的東西,譬如要學化學的人算他好幾年沒碰的calculus給你看,他一定會說「我忘了」,如果真的是觀念無敵記憶狗屁,那忘了又怎樣?還是應該要會算啊!
這一派的人還有另一個盲點,就是他們老是會以為自己的邏輯是對的,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大錯特錯!
很多時候他們會因為對自己推論的東西不熟悉,於是一開始的假設或推論方向就錯了,這樣即使你的邏輯是完全正確的,還是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別說門外漢了,即使是絕頂聰明的專業人士,在設計hypothesis時也常會因為一開始的立論點就錯了,於是完全推錯方向。所以擁有足夠的background來提高你一開始立論的正確性,讓自己的推論方向不要在一開始就走錯了,其實和保持推論時的邏輯正確,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而就是因為這些相信觀念無敵記憶狗屁的人低估了記憶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常常會忽略那些非他們專業,需要靠記憶累積的background,在自己的世界裡用錯誤的立論點去推論的非常愉快而且還堅信自己是對的。
讓我們再把主題拉回到學懂這件事情上面。
前面提到在讀完一個知識之後,要怎麼確認自己是真的「懂」了。很慘的是,人的記憶能力真的非常有限,你在讀完之後立刻可以做得到的事,幾個月之後就會開始出現坑坑洞洞需要去填補。那這樣是不是就代表你又變得不懂了?
當然不是這樣。事實上這就是關乎到前面岔開去講記憶時提到的重要概念,那就是當你在記憶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記住關於這個學問的思考方式、脈絡與遇到問題時的切入點,次之的是要記住定義,最後才是那些專有名詞。一樣用physiology來當例子做解釋,學習physiology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生物體是如何去維持所謂的homeostasis,所以每次遇到與physiology相關的問題,就要用這個角度去切入。Homeostasis的思考脈絡則是它有很多調控機制可以讓人體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steady state,這些機制包括feedback、feedforwrd、acclimatization以及身體各個systems的communication等等。知道了這樣的思考脈絡,其實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到問題的重點。然後就是你必須知道feedback、feedforwrd這些terms的定義,至於記不記得這些字本身,倒不是那麼重要。譬如說你就是熊熊想不起來當人體預期環境會產生改變時,就會預先做出調整的那個term叫做feedforwrd,那也不要緊,只你記得這個概念就好。
只要你能在需要的時候記得這些思考脈絡與思考切入點,配合好的邏輯,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像是格主前一陣子聽到某個醫師在幫學生上課時,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問那些學生說,像骨頭這麼硬的東西,用切片機去切常常會切不動,或著會切得凹凹凸凸,根本無法好好的在stain之後觀察它的morphology,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怎麼去切骨頭?
這問題其實超簡單的,只要你能夠抓到正確的切入點,就一定可以答的出來,可是當你抓不到,就會完全摸不著頭緒。以格主自己碰到這個問題時的思考方式為例,我就會先想,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是骨頭太硬切不動,所以我們只要讓骨頭變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要怎麼讓骨頭變軟呢?這時候我會開始搜索我腦袋裡關於骨頭的知識,但我一開始時並沒有想到有任何我知道的相關知識,於是我就換個角度去想:骨頭為什麼會那麼硬?
於是我就想到了在骨頭發育的過程中,他們一開始也是軟軟的connective tissue (type I collegen) ,是因為後來經過了mineralization的過程,所以才變硬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把這個mineralize的過程給reverse,也許就可以讓骨頭變軟了。然後我又想到骨頭主要的mineral是一種叫做hydroxyapatite的calcium phosphate,因此如果我可以找到一個東西讓hydroxyapatite被溶掉,那我就可以讓骨頭變軟。
可是接下來我又卡住了,因為我想不到有什麼很確定的方法可以讓hydroxyapatite被溶出來。也許像EDTA這類的chelating agent可以把calcium抓走,但我並不確定,這個部分稍微太化學了一點,接下來的思考脈絡並不是我所熟悉的。
所以這時候格主就又開始搜索自己腦袋裡有的知識,然後再換個角度去想,來去找另外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請注意我兩次卡住了都不是靠邏輯去解決,而是靠搜索腦中其他可能有相關的知識,這也是一種「跳脫框架的思考」) 。
這時我就想到了homeostasis與steady state的概念-bone在身體裡也是會不斷的renew,並隨著生理上的需要去調整成分的 (除了支撐身體,骨頭也是身體裡維持calcium homeostasis的重要部位) 。這表示原本已經形成的骨頭會被resorb,然後再製造新的出來。而resorb和製造新骨頭必須達到一個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骨頭功能。
這就代表著人體內一定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把骨頭resorb的,於是我就想到了這個分泌一些東西把骨頭溶掉然後resorb的工作是由一種叫做osteoclast的細胞來進行的。Osteoclast會分泌一些酸液來把bone的mineral給溶解掉,所以酸顯然是一種可行的辦法,這樣一來,我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在這個例子裡頭,我並不記得osteoclast會分泌那些酸,所以我得去查一下。情況也有可能是我記不得有哪種細胞、會透過哪種方式去resorb骨頭,或著我會記不得骨頭裡頭的mineral叫做什麼名字、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
不過這都不要緊,因為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透過翻書查資料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在這個時候你對於定義的用字是不是那麼精確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此時你已經對於像是homeostasis與steady state、bone resorb這些概念有了通盤的了解,並能且夠利用他們來解決問題。在真正需要去好好定義的時候,再仔細思考,或著翻書參考就可以了。
重點在於你懂得怎麼去切入問題,懂得以生物學或醫學需要的方式去系統性的思考,懂得要到哪裡去查資料,這樣其實就很夠了,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就會說是你對這個學科開始有sense了。至於其他那些比較細節的部份,讀多了自然就會記得,不常用的自然就是會忘,沒什麼大不了的。
真正一定要記住的就是那些大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學會如何以適當的方式切入一個問題。有時不一定會一次就成功,不過這沒關係,你可以多試個幾種不同的切入點,然後以相關的脈絡去思考。至於你能多快找到切入點、能夠找到多少個切入點,甚至你能不能找到切入點,就和練習、經驗、你腦子裡裝了多少知識以及你有多聰明有關了。
聰明很難改變就按下不論,練習思考的次數越多、累積的經驗越豐富、腦子裡裝的知識越多,那你能找到的切入點就愈多,找到切入點的機會也越大。同理,你懂的知識越多,同一個切入點你就可能可以走得更遠。像在上面骨頭切片的那個例子裡,我第一次的那個切入角度其實應該是走得通的,但因為我對於化學的知識了解不夠多,思考脈絡不夠熟,切入點也比較抓不到,所以只好換個切入點去想。如果我的化學更好一點,也許我一次就直接走通了。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樣樣會樣樣通,所以常常換切入點肯定是必須的。有時候有些難題是你搜索枯腸、絞盡腦汁也不一定可以想出來的,這沒辦法,因為這種東西還是會受到聰明才智的限制。但經過這樣的訓練,用這樣的方式去學習之後,你一定可以解決很多你本來根本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這樣你就進步了,也就開始具有競爭力了。用學術界裡頭比較現實的講法來說,你可能無法像那些超聰明的大頭做出一堆驚人的breakthrough (基本上爆炸性的科學進展還是和超一流的腦袋比較相關) ,也不一定能夠常常做出可以丟上CNS的paper,但只要能進展到可以很嚴謹的解決一些問題,丟得出能上JI、Development或JBC著這類期刊的paper,也很夠你在學界生存了。
對我而言,也只有學到了這樣的程度,才能夠說是把一個知識給真正的學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