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這篇文章負有一點教育意義,先來定義幾個terms,然後再開始講故事。
當我們在做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測試時(以下皆以新藥做代表),常常會把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服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另一組服用安慰劑(placebo)。
設計實驗時,我們不會讓受試者知道他吃的是新藥還是安慰劑,同時,研究人員也不知道哪一些病人吃的是新藥,哪些病人吃的安慰劑,這就是所謂的雙盲設計(double-blind)。
不讓研究人員知道受試者吃的是安慰劑還是新藥是為了避免研究人員在處理data或著做研究時出現bias,至於不讓受試者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藥還是安慰劑,則是為了降低所謂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的定義是病人因為預期自己接受的藥物是有效果的,因此儘管他們服用的是理論上應該沒有效果的安慰劑,但依舊感到自己的病情有所進展,甚至在比較極端的例子裡,某些服用安慰劑的癌症病患,還會出現腫瘤縮小的情形。
這樣的情況當然會影響到我們做臨床測試時評估新藥的準確性。因此,為了降低安慰劑效應,我們告訴受試者他們可能吃到安慰劑,卻不讓他們知道到底吃到的是不是安慰劑,這樣一來,由於受試者不再篤定自己是吃到他們認為有效果的新藥,所以安慰劑效應的影響就降低了。
安慰劑有時候也會造成一些negative effects,舉例來說,像是服用安慰劑的病人,出現了類似真正服用藥物的病人會出現的副作用(side effects)。譬如說某些病人曾經真的在服用某種藥的時候,出現了副作用,因此當他再次服用類似的藥物時,因為他心理已經預期自己會產生副作用,即使他吃的其實是安慰劑,但也一樣會感到副作用的產生。
定義講完了,來開始說故事。
家裡有個長輩因為身體出了點問題去看醫生,醫生就開了acetaminophen給這位長輩。Acetaminophen是一種pain-reliever,講acetaminophen可能大家都覺得很陌生,不過如果告訴你普拿疼這東西裡頭的主要成份其實就是這東西,相信大家就會覺得比較熟悉了。
這位長輩藥吃一吃,覺得有效,聽說他妹妹閃到腰很痛,就要拿他的acetaminophen給他妹妹吃。不巧,這事被我聽到了,我聽了覺得不太好,一來他妹妹閃到腰是自己說的,是不是真的閃到腰還有待商榷,二來,我這長輩既不是醫生,也不具備相關的知識,隨便拿藥給人家吃這樣的觀念實在糟糕透頂,所以我就出聲阻止。
那個長輩平時就不是很愛鳥我的建議,這次也同樣當成放屁,跟我爭了老半天,我煩得不得了懶得鳥他,就隨便瞎掰個理由,說什麼這個藥比較不好,我下次去拿比較好的原廠藥給他們。
由於我以前曾經跟這個長輩解釋過原廠藥(brand name)與學名藥(generic drug)的概念,也告訴過他原廠藥有時會比學名要來得有效,這個常常把我說的話當放屁的長輩那次剛好例外有把這個概念給記起來,於是這回聽我說我要拿比較好的原廠藥給他們,也就點頭答應了。
本來我是想說等一段時間他忘記了這件事就好,然後我自己私下提醒這長輩的妹妹要去看醫生,沒想到這位長輩記性如此之好,三番兩次責怪我怎麼做事如此沒有效率,我又再度被煩得受不了了,實在沒辦法,只好去買了罐貴死了的藥,我還花了一番功夫把藥從中間的線上面一分為二,接著裝在自己找來的空瓶子裡,然後才拿給長輩吃。
我告訴長輩,這個白白的藥,是某個大藥廠出的原廠藥,我請我當藥師的朋友幫我偷拿的,效果應該不錯,你就拿給你妹試試看吧,記得一次吃半顆就好。
結果過了幾天那個長輩告訴我,他妹說我挑的那種藥很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要問我那個藥是哪個藥廠出的,以後他可以自己去買給他妹。
我聽了都快笑死了,看來我的小惡作劇還滿成功的。
其實我是跑去買了一罐鈣片,反正白白的看起來跟普拿疼也差不多,把鈣片從中間的線上面一分為二是為了避免長輩的妹妹曾經吃過那牌的鈣片被他發現,結果,這鈣片治疼痛居然這麼有效!
長輩一直追問到底是哪個藥廠出的,我好不容易才憋住笑,告訴他這藥來自於帕西博(placebo)大藥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