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和朋友在討論一些藥廠的八卦,和一些新藥上市之後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的問題,發現不只是在bioscience這個領域之外的人對新藥開發與上市之後的一些狀況有所誤解,很多這個領域的人對這件事也不見得有正確的認知。
討論討論著,忽然就想到之前我在『假圖天國』那裡曾經留下的一篇留言,發表我對於新藥上市之後,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的一些看法,或許可以給路過的朋友一些概念。
這裡也順便附上原文章的連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連過去看一下。
以下是我的留言:
路過看到留言很有趣,忍不住來插上一腳。
"可以因為有10年後會產生副作用的疑慮,就泯滅掉10年之間拯救人類的功勞?"
我想這必須視情形而定。
在大多數的時候,我認為不,不可以。
在預測副作用這件事情上,所謂的專家和使用藥的人,其實一樣缺乏資訊。
專家即使做再多的測試,也很難預測當這些在動物實驗中有良好效果的藥用到人身上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龍貓兄已經提過許多,我在這裡再稍稍補充一下:
目前我們使用的實驗小鼠,幾乎都是所謂的inbred strain (很抱歉這個字的中文我不知道,或許可以稱作近親繁殖),他們族群間個體的相似度很高,加上實驗室的環境相對單純一致,所以很容易得出一致的實驗結果。但人類是屬於outbred strain,基因的歧異度已經很高了,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又非常不同,造成每個個體的差異度很大,所以很可能對某個族群很有效的藥,對另一群人就完全沒效,是以,對前一個族群來說,他們可以容忍這個藥的副作用。但後一群呢?我幹嘛要吃無效又會害我不舒服的藥?同樣的道理,副作用在不同族群的人之間,也會有程度上的不同。
同時,小鼠的壽命比人類短很多,很多需要時間累積才會出現的副作用,小鼠可能還沒出現癥狀就壽終正寢了,但人卻有足夠的時間等到副作用變得明顯。
這些情形在臨床試驗中看不看得出來?
我想很難。即使是大型的臨床試驗,在第三期的時候可以有幾千個病人參加測試就已經很不錯了,但一個藥一旦上市,很可能是近億人口在使用,很多樣本數小時看不見的情形,在這個時候才會顯現出來。此外,臨床測試不可能一做做個二十年,所以那些需要時間累積才會出現的副作用,是很難看到的,是以我們才需要在藥品上市之後繼續追蹤。
再者,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辦法確定在實驗動物上看到的疾病,到底和人類身上的疾病是不是一樣。同樣是多發性骨髓瘤,在人身上和在小鼠身上的症狀就有些許不同,而更顯著的例子是精神疾病,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只能說小鼠產生了與某某精神病類似的症狀,但他們的致病機轉,卻未必是相同的。所以用來治療小鼠有用的藥,用來治療人類未必有用。同樣的,在小鼠上看不到的副作用,不代表在人身上就不會出現。為什麼會這樣?龍貓兄提過的代謝途徑不同是可能的原因,代謝效率的高低或許也有所影響,有時候甚至導因於蛋白質結構上些微的不同,但大多數的時候,連最頂尖的專家都不知道原因。
重點就在於連專家都不一定有足夠的資訊來判斷一個藥是不是會在10年後產生副作用,因此,如果他們真的已經盡力提供他們所能提供最正確的資訊,我想他們應該要獲得肯定。
此外,要讓藥完全沒有副作用實在是太困難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毒性與藥性之間取一個平衡點,讓病人承受一點副作用,但能夠治癒疾病,延長生命。可是基於剛剛所說的個體差異,有些人吃了藥的副作用就是會比較大,甚至會死。那這樣這個藥就一定沒有價值嗎?
以疫苗為例,施打或口服各類的疫苗,其實都有很小的機率產生嚴重或不可逆的的副作用,但也因為這些疫苗,很多疾病,像是小兒痲痺、天花等,都得到了控制,甚至消失。難道發明疫苗的人的貢獻,就應該被抹滅?
扯太遠了,回到最開頭的那句話。
最開頭的時候,我提到了大多數時候我不認同這個說法。那那些少數的例外呢?
這些例外,就是當資訊是被專家刻意扭曲或誤導的時候。專家為什麼要刻意扭曲與誤導這些訊息?
嗯,別忘了,藥廠其實是要靠賣藥來賺錢的,藥的利潤,非常非常高,但失敗的風險也非常非常非常大。為了利益,他們會不會刻意隱藏不良的臨床實驗結果?會不會刻意扭曲大眾獲得關於藥物的資訊?
是的,他們會。Merck就幹了這種事,Wyeth也被爆出有幽靈寫手的新聞。
只有在這種時候,他們的貢獻應該被抹滅,而且應該用力的加以撻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