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因為blogger會有很多廣告留言,所以我有設留言管制。大家留言留一次就好,只要不是廣告,我都會定期去後檯把留言給撿回來。

造成麻煩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腦袋清楚不清楚?

不久前和朋友們聊到了"別在頭腦不清楚的時候做決定"這件事。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錯誤的決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往往比不做決策還要大。這是很多entrepreneurs口中的老生常談,也是我們經常會在產業界聽到的故事:如果當頭的人做出了不好的決策,即使底下的人再拼再優秀,要賺錢還是很難;反之,若是當頭的人能夠做出好的決策,那麼大家要賺錢就容易多了。而人在頭腦不清楚的時候,是很難做出好決策的,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這件事情,以降低我們做出爛決定的機率。


而在聽到這個道理之後,幾乎有接近一半的人會接著問:「那我們要怎麼知道什麼樣的時候自己的頭腦是不清楚的?」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到底頭腦不清楚是怎麼個不清楚法?我們又要怎麼明確的畫一條線讓自己知道如何去區分頭腦清楚與不清楚,並且能夠成功的將現在腦子的狀態給正確歸類呢?


像這樣的事情,如果要用做科學的態度先去定義怎樣是清楚的,怎樣不是,然後再制定檢驗標準,用SOP去分類,的確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實際上,這件事情執行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這就好像聰明這件事,感覺很抽象,常常很難量化(高IQ是否等同於聰明一直是很有疑問的事情),但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的感覺出一個人是否聰明,特別是在有可以比較的時候,例如在一個班級裡,你和班上的學生相處久了,自然就會知道某某人比較聰明,某某人則比較笨。


所以在這邊,格主想要提供的是一些我自己和來自別人如何判斷自己今天腦袋狀況的經驗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幫助。不過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兩件事。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頭腦清楚時做的決策並不等於會成功的決策。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決定回頭去看,都會顯得愚蠢無比,但這並不代表當初做這決策時腦子就一定不是清楚的。一個決策的成敗與否,會受到非常多因素影響,有些甚至並非我們能夠控制或預期的,更何況我們在做重大而困難的決定時,往往是處於資訊不夠的情況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做決策,本來就是帶有高度風險的。格主一位相熟的長輩是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曾跟我說,有一回他的公司面臨重大抉擇,大家討論出了兩個方案,相互僵持不下,無法判斷孰優孰劣,於是他的總經理把這樣的情況告訴他,請他做最後的裁決。這位長輩跟我說,其實他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會比較好,但他是董事長,只好由他來做決定,而他能做的也只有盡他所能的分析,做出他認為最好的判斷,我們對於做出在未來會是正確的決策的無力,由此可窺知一二。同時,Steve Jobs也說過:"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其實也是在說明"預測"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是以,用事後回過頭去看一個決定的愚蠢程度來回推,並不是判斷自己腦袋當初是否清楚的好方法。




但是回過頭來講,我們做決定的目的往往也不是要選出唯一一個最好的策略,或著做出那個唯一正確的決定。經營事業或人生並不像台灣的考試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是寫完了就結束了,而是可以適時調整的,且有很多決定,都是同樣feasible的,只是容易程度不同,或著方向不同而已。我們所要做的,是要concentrate 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避開明顯錯誤的決定、選出兩個選項裡頭較好或較符合最終目標的那個並且避開distractors。而頭腦清楚,絕對有助於我們降低做出錯誤決策或偏離方向的機率。




第二件我們要了解的是腦袋清不清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透過比較而來的。以前面那個聰明的例子來說,我們無法很精確的說出班上的某A比某B聰明20%,但我們絕對可以知道A比B聰明。而所有這種相對性的東西,都需要透過比較』這個動作來獲得判斷的基準,像聰明這種東西,就是拿幾個不同的人來相比較,而類似"我今天睡比較不飽"這種概念,則是以自己每天的狀態來做比較,你先前一定得先體驗過睡得飽的狀況,才有可能知道自己今天"睡比較不飽"同樣的道理放到腦袋清楚上也是一樣,你得先知道怎樣子是腦袋清楚的,才有可能知道自己今天的狀態很差,無法思考。而就這衍生出了接下來幾件要判斷自己腦袋是否清楚必須達成的重要概念。




第一個,你必須習慣思考這件事。你如果從不思考,做事情依賴直覺與本能,那你永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當天的腦袋清不清楚。這就好像一個棒球投手只要不站上打擊區,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打擊狀況好不好一樣。




這件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因為思考的範圍太廣了,譬如胡思亂想發揮imagination也是一種思考,但這樣的思考和我這邊說的腦袋清楚才能做的思考並不相同,那比較屬於generate insight所需要的思考方式。我所謂腦袋清楚才能做的思考,是指那種需要非常precise、非常focused的思考。而實際具體的作法,雖會因為每個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樣,而稍微有所不同,不過養成『每天固定花一點時間思考』這個習慣,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這個習慣可以怎麼養成呢?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提供給大家,那就是每天在睡覺之前,花個半到一個小時,想想自己明天的行程規劃、有哪些事要做、要如何做以及順序如何,特別是在時間的掌握上,可以多花一點心思,盡量讓自己第二天的行程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走完。想完之後記得做點筆記,把結果寫在本子上,然後再上床睡覺。




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切記要把重點放在你做這件事情想達成的目標、你要如何去做以達這個目標以及你選擇這麼做的理由這三件事情上面,這樣做可以讓你在思考時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可以遵循,這樣才能夠記錄自己思考的脈絡,將之寫在本子上。




接著,在第二天起床後,花個半個小時重新思考自己昨天想的行程,記得在想的時候先不要去翻自己的本子,把思緒整理一下,試著把一些細節再釐清一遍。等到確定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行程之後,才翻開本子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遺漏或著沒想清楚的部份,再出門開始自己忙碌的一天。




這個方法是格主跟另一位長輩學來的,長輩說,當你的事業做到一個程度,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會非常多,很雜也很煩,所以每天晚上先整理第二天一整天的行程,是非常重要的。然後第二天早一點起,讓自己再一次搞清楚今天一整天要做的事情,知道事情要怎麼做,想達成什麼目標,之後就可以把精神全放在把事情做好上面,比較不用害怕偏離重點。




此外,這個方法還可以讓你及早對自己當天腦袋的狀態有個初步的了解。如果你在這天早上一直無法聚焦,沒有辦法搞清楚昨天想好的行程要怎麼走,在思考與分析時沒有辦法把昨天想出來的計畫具體的重現在腦袋中,你的狀況顯然就不是太好。這個時候,你昨天寫的本子就可以派上用場,你可以藉著本子來幫助自己搞清楚自己昨天的思路和安排好的行程,然後讓自己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是可以相對有效率的工作。寫本子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對照。有時候我們或許會一時沒有辦法察覺自己腦袋的狀態不好,這時候就可以藉由你的紀錄來對照,如果你發現你今早想的思路和本子寫得比起來實在不周全太多,你就會知道自己今天早上腦袋不太能夠做用。



第二個,你得了解自己思考的習慣。




人的狀態有時在一天之中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格主有時早上狀態不太好,到下午來卻精神百倍,思考的效率奇佳,所以你也必須能夠時時了解自己當下的思考狀態,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碰上需要做決定的時刻,你只能準備好方法,在遇到的時候,能夠盡量精確一點的掌握自己頭腦的狀態。




而要做到這點,你就需要對自己的思考方式與習慣有所了解。每個人都會因為天份才情與後天訓練的不同,因而有不同思考上的強項與弱項,你得掌握這些點,才能夠對自己的腦子狀態做判斷。所以這是非常需要你為自己量身訂做方法的一個部分,格主在下面會提供我的做法,但這個做法很可能並不適合你,我只是想讓你們知道我是怎麼做的,讓各位了解我這麼做背後的理由,這樣各位在打造自己的檢驗方法時,就會比較有法可循。




格主自己習慣的做法是盡量用自己頭腦的弱點來當做判斷的標準,因為你思考上的強項常常都是你即使狀態很差,也可以很直覺做到的,如果用強項來當做判斷標準,會很容易出現其實頭腦狀態不好,但還是可以勉強讓這些自己擅長的部分work,可是一旦遇到你比較不擅長、需要專注思考分析的部份時,就會顯得無力的這種狀況。這時候你的思考能力其實是很弱的,但你卻容易因為依舊能夠做到自己擅長的部份而無法察覺,這樣就很容易會害你做出非常明顯就是有瑕疵的決定,所以我認為用強項來當檢驗標準並不洽當。另一方面,用弱項檢驗就容易多了,如果你連自己比較弱的部份都可以專注的思考,那你其他部分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反之,如果你在處理自己不擅長的部份時一直無法專注,沒辦法順利完成,你的狀態就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在思考時就要特別留意自己今天在分析時是不是有些部分完全無法處理。




至於你要怎麼知道自己思考上的強項弱點?這就是我先前第一點說你得習慣每天思考可以幫上忙的事。習慣每天思考的話,你就會慢慢從中發現自己對於想怎麼樣的事情比較不在行,在思考時會有怎麼樣的毛病等等。




對格主來說,我頭腦的長處是理解力很好,能夠很快抓到概念然後加以整合。但我一直以來都有專注力上的毛病,所以當我狀態不好的時候,我思考時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沒辦法focus,思緒會飄來飄去,然後當我看完資料或著和別人討論完,自己一個人要在腦中重現剛剛的對話重點,做summary,就會有困難。這些對我來說就是比較需要專注的部份,如果做不到,通常就代表我當天狀態很差。




因此,格主在遇到需要做決定的事情時,我一定會先讓自己理解當時的情況,然後把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先給找出來。譬如說我要決定要不要出國留學以及要選什麼學校、去哪個國家,那我就會先把出國留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以及我最重要想達成的目標給找出來,然後由這個部分為中心出發,開始分析狀況,看看每一個可能的選項對於我覺得重要的事情能夠有多大的貢獻。如果我在分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思緒會一直飄掉,跑到次要的、不重要的目標上,沒辦法把自己給拉回來,我就知道自己頭腦是處在頗差的狀態,通常也不可能分析出什麼好結果。




除此之外,格主還有幾個測試自己頭腦能不能work的辦法。由於我是個大路痴,對於要把地圖放在腦中這件事有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常常會在覺得自己好像頭腦不是很清楚的時候,把google map打開,隨便研究某個路線,然後把browser關掉,嘗試自己在腦中重建一次地圖。這對我來講是非常耗費腦力的事情,所以如果我的頭腦是處在不清楚的狀況,那我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另外一個辦法是在腦中重現我的整個計畫與思路流程,當我頭腦狀況不好時,我的思考會變得斷斷續續的,一直無法專注的回想起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有時候甚至連剛剛為什麼會這樣想的理由都要很費力才能想得起來,也會變得無法把想法在腦中具體化。而這些過程會帶給我滿大的痛苦,是以當我在思考不擅長的事時,痛苦程度愈高,就代表我的狀態愈差。透過這些方式,我就可以很輕易的判斷出自己的腦子到底清不清處。




而當我認為我想清楚了,在做出最後決定之前,我還會做一個我稱之為「離開情境」的動作。這個動作是要你先放下你手邊與工作相關的任何事,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以格主來說,如果是在實驗室或辦公室,我會去泡茶,然後好好的享受一杯好茶。如果是在家裡,我會去洗澡,好好的洗個熱水澡讓自己放鬆一下。




離開情境有不少好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讓你跳脫既有的框架,等回來準備把決定真正定下去時,會比較能夠用客觀的角度去檢驗自己當初的思考過程,找到自己當初思考上的盲點。而當你發現你的盲點居然是偏離主題、沒有按照自己應該要有的思考脈絡思考下來,或是有不少地方出現相互矛盾,無法執行的狀況,那很顯然你剛剛在思考時,狀態也不是太好,只是你並沒有察覺罷了。




總而言之,測驗自己頭腦能不能work,其實就是在測試自己有沒有辦法把事情想清楚,有沒有辦法讓大腦在消耗極大能量的情況下繼續有條理的工作。嘗試把所有的分析在腦中具體化,變成可以執行的計畫,或著把所有條件整合起來,分析歸納,之後變成一個決定,其實都是一個會讓大腦很疲憊的過程,你要做的就是確定自己的大腦現在「可以」做這件事。




重點就是在「可以」這兩個字。你必須透過「可以做得到」這個過程,來去了解你什麼時候「沒辦法做到」,這就是讓你知道自己頭腦不清楚的最好辦法。所以我說你得養成思考的習慣,抓出自己思考的方式與脈絡,而當你知道現在沒辦法做到平常集中精神「可以」做到的事情時,你就會很清楚你自己的頭腦是處在一個「不可以」的狀態底下,應該去走一走、喝點東西,讓自己放鬆一下,等你的頭腦回到狀態之後再做決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