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因為blogger會有很多廣告留言,所以我有設留言管制。大家留言留一次就好,只要不是廣告,我都會定期去後檯把留言給撿回來。

造成麻煩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Err on the side of conservative

這些日子在bioscience的field裡面打滾了很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覺得scientific research和innovation是非常類似的事情,好像scientific research做得好,innovation就會出來一樣。但,至少在台灣,事情並不是這個樣子的。Scientific research的確有可能帶來innovation,但他並不是真的以這件事情為目標,因為他和innovation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Innovation,顧名思義,必須要創造新的、更好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tangible的product,也可以是intangible的concept。這個新東西,如果significance愈大,impact愈深遠,那麼這個innovation就愈有價值。他可以來自全新的scientific breakthrough,也可以來自把舊東西或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以特別的方式組合起來。而他帶來的影響,通常是實質的,可以解決某些存在已久卻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能夠處理隨著時代進步而新出現的問題。所以,innovation是非常需要看到好問題的能力的。


然而,scientific research卻不見得是以創造新的東西為目標。他比較像是一個方法,讓你知道如何能夠用systematic approach來驗證你的想法是不是錯了。他可以讓你了解看到的現象,或解釋現象間是如何關連的,是屬於direct correlation,indirect influence或著具有causal relationship。Scientific research注重mechanism,做的東西最後不一定要很有用(但可以很有用),也不一定會有很大的impact(但當然也絕對可以擁有很大的impact)。


所以scientific research可以帶來innovation,因為他可以驗證一個想法是否可行,可以提供資訊與線索,也可能提供一些新的技術與方向,成為日後創新的基礎。加上scientific research和innovation都非常重視timely,第一個做出來的人通拿的現象非常明顯,所以總是站在cutting-edge的scientific research確實非常適合用來當做innovation的基礎。


可是scientific research不見得需要好問題的特性,讓他不必然能夠帶來innovation。一個非常solid的scientific paper可以只是在浩瀚的知識之海中加上一小塊,增加我們database中的data,卻無法貢獻給innovation。舉例子來說,我們可以靠耐心慢慢的把一個protein的structure給解出來,或著把某個species的genome sequence給定序出來。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scientific research,有的甚至可以上NatureScience這種leading journal,但他們是用已經相對成熟的方法,去做一個可以大約預知成果的研究,和innovation差距頗大,有時候可能也沒那麼intriguing,但依舊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是以,scientific research雖然可以當做innovation的源頭,但不見得每個scientific research都和innovation有關。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於innovation有興趣的人遠比對scientific research有興趣的多。而有很多其實想要當innovator的人,因為scientific research有可能帶來innovation這個事實,一頭栽進了academic society,最後卻未必能夠做到自己覺得真正是innovative的研究,因而鬱鬱寡歡。另外則有一些是很堅持要做innovation,所以盡挑些有趣的,有潛力的東西來做,可是他們卻忽略了scientific research的嚴謹,導致自己的research不夠solid,最後雖然是在學術界走了一遭,受了一堆training,卻沒能把scientific research最寶貴的東西帶走,實在非常可惜。


在我看來scientific research是必須非常嚴謹且保守的。你可以非常大膽的設立你的hypothesis,但你的研究過程卻必須非常非常solid,所以我才會說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個方法,一個過程。他注重的應該是這個過程紮實與systematic的程度,而不見得是最後的results。


這是在我眼中scientific research和innovation最不同的一點。Innovation最終畢竟是需要通過市場考驗,你做出來的東西到底夠不夠innovative,夠不夠intriguing,很快可以藉由市場競爭去得到結果,因為你會擁有一個最後的產物。同時,innovation是一個比較勝者為王的概念,不管你的過程多麼漏洞百出,你的理論和事實相距多遠,只要最終你的產品可以work,也能被市場接受,你的innovation就算成功。像有些在市場上的藥,最終都被證實他們有效的原因和當初以為的並不完全一樣,但這些藥因為確實有效,所以還是很好的innovative products。我們雖然希望可以利用scientific research的嚴謹與系統性來讓innovation更有效率,但我們在乎這個過程到底是不是那麼valid的程度其實遠低於在乎能夠產生出可以用的products、services或processes的程度。


但scientific research卻不是這樣。Scientific research是非常重視過程的,你的paper最終一定會被大家好好檢驗,所以過程是否夠solid是很重要的。即使你的hypothesis再怎麼驚世駭俗,你能從data中得到再多令你感到非常exciting的clues,你在下結論時,都只能很保守的根據你能確定的部份做闡述。譬如說你做了一個【A treatment會藉由啟動B過程去導致C現象】的hypothesis,你給了A treatment,然後看到B被activated,而C真的產生了,這個時候你只能說你的experiments support A treatment會產生C這件事情,但是不是through B過程,還是未知數,因為你沒有做實驗告訴我們C的產生,真的就是由B去引起。也很有可能A雖然真的會activate B,但B的activation和C的產生完全無關,C的產生其實是由另一個由A啟動的X過程所造成的結果。


接著,假設現有的literature中,告訴我們A treatment其實是會activate B、X、Y三個processes,而你排除掉了X和Y與C現象的關聯,例如你用會啟動X和Y但不會啟動B的K treatment去treat,但卻沒看到C,然後你又把其他你認為有可能造成C的可能性給一一排除,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說,你的研究support 【A treatment會藉由啟動B過程去導致C現象】這個hypothesis。所以在做scientific research的時候,你必須想得廣一點,盡量把其他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你的研究才會夠solid。


反之,如果你做的是innovation,就不見需要管這些。你只要知道treat A真的會產生C,然後你就可以把C拿去用,如果C又有impact又可以賣錢,搞不好你就是下一個Steve Jobs了。


當然,在做innovation的時候,過程愈solid,你對mechanism愈了解,你最後成功的可能性也會高一點,現在很流行的rational drug design其實就是這樣的過程。甚至有很多Big Pharma會在new drug上市之後,會繼續做關於這個drug的research,繼續collect data,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自己更能夠掌握該藥的mechanism,從中吸取經驗,讓自己之後的innovation可以走得更rational。不過我們不要忘記了timely的重要性,你得先有產品,才可能存活,然後把innovation做得更好,所以innovation是可以在必要的時刻對過程的嚴謹度讓步的,因此,在一個innovative的環境,大膽的假設和大膽的結論應該要被鼓勵,而過程,即使在最糟最糟的情況下,都還可以完全倚靠trial and error而非rational的方式去得到結果。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innovator,我會鼓勵你大膽一點,optimistic一些的往前衝。但如果你是一個researcher,那我就會覺得在下結論時盡量保守,寧可err on the side of conservatism也不要為了得到看起來很influential的結論而妄下斷言,養成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話的習慣會是更重要的事。


我看起來大概一點也不像一個保守的人,事實上我也不是。所以當我對身邊的人說出我這番對scientific research的看法時,不少人都顯得頗為驚訝。不過換個角度想,連我這麼膽大妄為、不守成歸又這麼optimistic的人,都會在下scientific research的結論時這麼小心,不就更證明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