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因為blogger會有很多廣告留言,所以我有設留言管制。大家留言留一次就好,只要不是廣告,我都會定期去後檯把留言給撿回來。

造成麻煩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用科學包裝的信仰


王永慶的女婿楊定一博士是個天才,他21歲就拿到了Rockfeller的PhD和Cornell的MD,然後在27歲時幹到Rockfeller的系主任。

我讀過一些楊定一的論文,這傢伙確實相當厲害,除了前陣子在科學人雜誌上很紅的奈米細菌論文 (Purported nanobacteria in human blood as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 PNAS) ,他也在Nature這種等級的journal上刊過相當有水準的免疫研究 (Mechanism of membrane damage mediated by human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我想,做為一個bioscientist,楊絕對稱得上夠水準。
後來,楊定一自Rockfeller返國,成為了長庚生技的董事長,也開始推廣一些像是讀經、修行之類的活動。
前幾天,格主碰巧看到楊定一接受TVBS訪問的片段,大致上是在講楊由bioscientist轉變為推廣這些比較偏向宗教活動的心路歷程。
如果格主沒有記錯的話,當天TVBS的標題好像是這樣下的:『21歲雙博士楊定一53歲鑽研心力量』。
這標題格主一看到就很不喜歡。


對格主來說,這樣的標題顯然有誤導之嫌,會讓人以為楊定一真的是以科學方法來研究這些偏向宗教的力量,也有點讓楊的MD/PhD來為他的belief背書的味道。
問題還不止於此。
如果這只是TVBS自己下的標題,格主肯定不會浪費時間打這篇文章。對於臺灣的媒體,我從來都沒有什麼太高的期望。
可楊定一自己在專訪過程中,卻也做了一件相當類似的事情。
他講了個故事。
當時,楊正在講述對人說好話的力量。他說,他們曾經做過實驗,在讓水結晶的過程當中,對其中一部分的水說好話,對另一部分的說壞話、責罵它、攻訐它。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楊定一他們發現,對它說好話的水,結晶之後形成的晶體形狀相當漂亮,反之,那些被不好的話攻訐的水,結晶之後形成的晶體形狀非常之醜,由此可以得知說好話的能夠帶來的好影響。對水尚且如此,何況對人?
這個故事,格主大概在國中的時候就聽過了。這確實是相當神奇的一件事,可是,只要稍稍受過一點科學訓練,有科學頭腦的人,想必都可以發現這個實驗的問題一大堆。格主在這裡就簡單舉三個例子來說明:
首先,在這個實驗中,我們並無法確定說好/壞話會對水的結晶造成直接的影響。譬如說,有沒有可能我們人在說好話和壞話時,發出的聲音頻率、造成的空氣震動是不一樣的?而其實影響水結晶形狀的,是震動頻率的不同,而不是好話或壞話的內容?或著,有沒有可能是講好/壞話,影響了某樣未知的東西,而這樣東西又間接的影響了水的結晶過程,所以影響水結晶形狀的,其實是這個未知的東西,而不是好/壞話本身?
所謂相關不等於因果,從好/壞話這個刺激,到產生出來的結果之間,我們得過更仔細的驗證,才能確定這個結果是否為該刺激的直接或間接產物,還是他們其實只有相關性,而不具有因果關係。
再者,你如何能知道讓水結晶漂亮是一種好的影響,而讓水結晶變醜,則是一個壞的影響?很顯然,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還必須先定義你在這邊所指的好/壞是什麼意思?不然你怎麼知道比較規則,看起來比較漂亮,結構大概也比較穩定的水結晶,是比較好的?而那些比較醜的,成不規則結構的結晶是比較壞的?
最後,水和人天差地遠,我們如何能夠確知在水上看到的現象能夠直接類推到人身上?
在製作新藥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先用老鼠和兔子來做動物實驗,以確保新藥確實有效。在生物學家的眼裡,因為老鼠和兔子都是哺乳類動物,在演化上和人類非常相似,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由他們身上得到的數據類推到人類身上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更好的方法,當然就是用與人類更像的靈長類生物來做研究,那就會更有把握看到的現象可以在人類身上重現。
但即使如此,失敗的新藥仍是如此之多,現象不能夠reproducible的狀況也屢見不鮮,成為drug discovery上最大的難題之一。
在DNA如此相似的物種之間尚且如此,那就更別提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類推,會有多麼的天差地遠了。
楊定一博士是個非常優秀的學者,這些問題他沒理由看不出來。但他卻選擇用一種「以科學背書」的方式,來包裝他相信的好東西,將之推銷給社會大眾,這無疑就是一種違背科學精神的事情。
而在台灣,楊定一絕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他只是比較衰,剛好在格主有時間寫文章的時候,被格主看到了他的專訪。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現象。
這些很可能是第一流的科學人,在向電視前的觀眾宣揚自己的信仰時,居然是用這種類似欺騙的方式在包裝,用詞用語和邏輯推演也失去了應有的嚴謹與保守。
格主絕對支持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信仰什麼的自由,而且我相信信仰不需要邏輯、不需要理由。可是我同時也相信,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人,不應該用自己的背景來做包裝,用假的科學來推廣自己的信仰,這叫做欺騙。
反過來講,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科學教育這麼重要的原因,它教我們的,其實也就是一個這樣能夠懷疑、檢驗權威的能力,讓我們能夠不受這些妖言惑眾的大咖影響。
悲哀的是,格主人微言輕,有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格,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每當格主在網路上指出某大咖的推論是有問題的,他用科學包裝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科學時,常常會受到強大的挑戰。最常遇到的,就是類似「人家是知名學者,你西歪歪是什麼東西?」這樣的質疑。
遇到這樣的挑戰,有時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再和對方溝通下去。儘管這個社會上的人都知道,真理不會因為是nobody講的,就變成錯的,而歪理也不該因為是由somebody口中說出就被扶正。但知道是一回事,當你要人們思考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很懶惰的直接選擇相信somebody,質疑nobody。
有趣的是,到了後來,這樣的窘境居然成為了格主一直努力向上想要成為somebody的其中一個動力。也許,要改變現在這種情況,先讓自己成為somebody會比較快。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格主就不再需要這麼一個部落格,不用繼續自己在這裡自說自話,期待剛好路過的人可以稍稍被格主影響了。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更基本的事


這個畫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幾年前的某一天,有某位他國官員造訪台灣,由我國總統先生親自接見。
這次到訪,在台灣社會上引發了頗大的爭議,反對黨和他們的支持者走上街頭,向該國代表與我國總統表達他們的不滿與訴求。
後來示威遊行擦槍走火,甚至有警察衝入唱片行,強行將正播放著具有政治色彩音樂的店家鐵門拉下。
就在事情發生的第二天,格主在Ruth's Chris巧遇我國警察的大家長,正有說有笑的享用牛排。
格主實在不明白,怎麼有人對自己的同胞做出了這樣的迫害,還能夠心安理得,高高興興的坐在高級餐廳吃飯?
時光飛逝。


轉眼間,又一次的總統大選將至。
各種不同的選舉議題,政治角力,開始在檯面上浮出。
有些人關注經濟問題,有些人關注福利政策,也有些人關注國家債務的平衡。
各個候選人提出的政策,都有格主支持的,也都有不喜歡的部分。在如次龐雜的議題當中,有時實在很難理出一個頭緒,究竟,哪個議題是最重要的?哪些政策應該列為最優先考量?哪一個政策是即使必須容忍其他必要之惡,也絕不能妥協的?
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格主這樣問自己:「有哪一個議題,是我會願意犧牲生命出來捍衛的?」
於是,文章一開頭的那個畫面再度清晰的浮現格主腦海。
忽然間,格主有種非常迫切的恐懼。當初為了這些事情極其氣憤,說絕不妥協的人,現在,好像已經忘了這個議題的存在了。
臺灣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奮鬥,於是有了解嚴、反對黨、政黨輪替與公民投票,人民有了民主、自由與人權。這些都是上個世代的人,拋頭顱、灑熱血,極為努力爭取到的東西。
沒想到,才一個世代,就被遺忘了。
沒想到,沒幾年前的侵犯人權,現在,放在經濟與社福問題之前,已經顯得如此無足輕重,甚至沒有媒體願意再討論它了。
想到這裡,格主實在無法不感到害怕。原來,那些曾經讓我們痛恨與恐懼的東西,在大家快速的遺忘之下,其實離我們這麼近。
如果你也和格主有一樣的恐懼,或著因為格主的這篇文章而又重新被喚起了恐懼,或許,你該思考一下,在經濟、政治、社福、預算平衡這些議題之前,還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是需要我們用選票去捍衛的。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第一流的商業主意 (三)

最後一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P公司經營網路行銷平台已行之有年,最近他們想要跨足健康食品產業。他們的網路購物平台頗具特色,送貨到府速度快,售後服務做得好,導入鑑賞期內可退貨的概念且付款彈性很大,本身在做網購的平台之中,就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公司。
但他們這回在跨足健康食品時卻碰到了很大的困難。他們忽然發現,以往他們成功的廣告方式,忽然吸引不了消費者了,以素人為主的廣告型態,完全不敵其他通路商敢砸大錢請知名藝人出來推銷產品的模式。
P公司為了突破這個困境,開始努力尋找突破口,於是他們找到了馬先生。
馬先生是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路人。說他是路人是因為他並不是那種會常常在綜藝節目或著MV、電影中出現的明星,但他靠著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口才,在健康食品這個領域經營自己的名聲已經小有成果。認識馬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個非常努力的好人,他不僅誠懇,而且點子很多,總是能夠用很生活化、很貼近些費者的方式,把健康食品主打的訴求讓消費者了解,也順便將產品推銷給消費者。
但馬先生當時也遇到了一些瓶頸。他想推出自己的品牌,也找到了可以幫他生產、包裝健康食品的C代工廠,可是他沒有穩定且貼近消費者的通路可以大量行銷他的產品,而P公司的出現,恰好提供了他一個非常理想的通路。
於是馬先生和P公司一拍即合,用一種以專業領導行銷的方式,開始搞起了全新的健康食品品牌。
在繼續說馬先生和P公司的故事前,讓我們先回過頭講一講馬先生認識的那間代工廠C。
這間C代工廠也不是簡單的角色。他們以前就有生產自己的品牌,走得是高檔路線,相當賺錢。是以他們做的東西品質本來就是相當優良的,加上他們後來發明了一種很簡單卻很實用的包裝和貼標籤技術,讓他們產品的不良率大幅降低。在有了這個技術以後,他們除了繼續做自己的品牌,也開始幫人家代工,做得東西不只價格有競爭力,而且品質優良,於是一下子就把量衝得很大,代工賺得比品牌還多。說真的,這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技術改良,但改到的點剛好是在這個業界中存在以久,很多人都忽略掉的問題,所以光靠這個利基,C代工廠就足以保有高度競爭力。
除了C代工廠本身的技術優勢之外,讓這間代工廠這麼有競爭力的原因還有他們背後的原料供應商T公司。
T公司的經營模式說實在的沒啥特別,不過就是去挑一些國外大廠生產的raw materials回來代理,賣給其他人去生產產品。可T公司的專業能力很強,對於產品非常了解,所以他們能夠按照客戶的需求去替客戶設計配方。譬如說今天有客戶想要推出一個可以幫助腸道乳動,幫助吸收消化和排便的產品,T公司就會從他們有的原料裡頭挑出可能有幫助的東西,然後做一些非常簡單的測試,把一個簡單的初步配方搞出來交給客戶,讓客戶去做一些簡單的修改使賣相變得更加,然後這個客戶再拿去給代工廠(例如C)生產。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小的改變,但多了一層可以幫忙設計配方的保障,T公司就可以避免掉很多下游客戶為了節省成本,跳過他們直接去找上游廠商洽談拿原料的問題。
好了,我們把C和T兩間公司給介紹完了,現在讓我們回到馬先生和P公司的合作關係上。
當馬先生和P公司坐下來討論產品走向時,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這種推銷模式要直接走向高單價路線是有困難的。由馬先生自己和其他人失敗的前車之鑑當中,他們得到的教訓是,像這種由專業素人出來推銷的廣告模式首重要讓消費者願意嘗試,畢竟他們沒有光鮮亮麗,胸前雄偉或著肌膚吹彈可破的女明星可以說服消費者掏出大把鈔票買健康和美麗,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的產品肯定不能一開始就走高單價路線,得由物超所值的平價路線下手。
於是馬先生馬上想到價格有競爭力,品質又相當優良的C代工廠。在和C代工廠做了初步的洽談之後,C代工廠的老闆就把馬先生引介給T公司的負責人,三個人坐下來把產品的定位給談仔細之後,他們很快的就決定由馬先生提出產品功能上的需求和大概的定價範圍,然後T公司由這種需求去設計,再轉給C工廠代工,最後回到馬先生這邊去行銷,而P公司則提供通路與服務。
這條生產線的構成說起來實在非常簡單,但卻也非常有效。他們很快就站穩市場,賺了大錢,接著還開發出一系列高單價的產品去搶攻別人的市場,所向披靡,直到馬先生因為某些原因離開這條生產線,這生意模式才暫且告終。
由這個故事當中,我想各位應該可以了解為什麼前一篇文章中我會提到:「一個別人已經提出來,甚至已經在用來賺錢的主意、一個已經有一個或多個競爭者跑在前頭經營的市場,才會是一個可以增加產品成功機率的好市場。」
首先,就像我前面提過的,創新太難,風險也太大,沒人做過的嘗試可能讓你發大財,也可能讓你吃大虧。但是一個已經被別人經營過,證明行得通的商業模式,絕對就是能夠行得通,因為市場已經在那裡了,你甚至不需要花錢花時間去做市場教育,這絕對會替你省下非常驚人的開銷。
同時,時代會變。一個已經有人經營過的市場,不代表不會改變。這個市場依舊在,但消費者會期待能夠有更新、更好的商品可以買。當你要進到這個老產業時,你的對手過往的利基很可能已經obsolete了,你有的觀念和技術非常可能是整個業界最領先的,這種時候你只要帶來一個小小的改變,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利基。
尤有甚者,因為這是一個別人已經跑在前頭的產業,一開始的時候別人怎麼說都比你更有優勢,因此,你肯定會覺得這生意很難做。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仍然能夠找到利基,決定要下去跟它拼了,我想你的利基肯定是經過審慎評估之後你覺得夠有力的,這樣一來,你成功的機會也就會更大一些。
像上面故事裡的馬先生、P通路、C工廠、T公司,他們所在的產業都是已經行之有年的古老產業,市場早就被經營出來了。而他們領先對手的,其實也都只是一個小小的創新改變。也許他們都不是什麼可以媲美廣達、宏達電的大型企業,但也都是非常有競爭力,員工開心股東放心的好公司,更重要的,這是你我這些普通人都有機會企及的成功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所謂的第一流商業主意,是跟風之後做個小改變,而不是從頭打出一片新市場。
此外,第一流商業主意所包含的小改變還有兩個面相要注意。
第一,它必須是你能夠做得好的。以P通路為例,他對經營服飾、家電等產品的通路相當在行,但是要跨入健康食品就力有未逮,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找馬先生幫他推產品,自己繼續做自己擅長的運送貨、客服及售後服務。
同理,C工廠可以做代工,也懂得推品牌,那是因為他的老闆具有建立工廠的背景,也對行銷相當有一手,可是他對原料的了解就不夠多,所以碰到原料的問題,他就去找別人解決,只把精神留在改良生產線上,因此他可以成功。而T公司,他們的商業模式進入門檻很低,但是他們的專業背景讓他可以創造出一般代理商無法做到的商業模式,是以他在市場上有自己獨佔的地位。而其他代理商,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像有些T公司的競爭者,專業沒有,但就是非常會賣,很會搶生意,這是他們擅長的、是他們做得好的,所以他們就用高額獎金鼓勵自己的業務員更努力的去賣,同樣生存得很好。如果他們去學T公司幫忙設計食品配方,肯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徒增損失而已。而P; C; T三間公司,就是用這種緊守著自己可以做得好的利基,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就找別人合作的方式,一步一步把生意愈做愈大的。
第二,這個小改變或創新,通常是藉由將已成熟的好條件抓在一起,排列組合後得出來的,而不是直接引進最新、最先進的技術想法。像是本篇故事中三家公司和一個人所形成的生產線,每個都是行之有年的老主意,但也都是證實有競爭力的好主意,將他們好好的排列組合,緊密合作,就會形成創新商業模式。之前我聽某個電子業的總經理說,Apple也是這樣創新他們的產品,他們用的技術都是已經相當成熟的,而Apple把他們成功的組合起來,就變成了超酷、超炫、超創新的iPod; iPad和iPhone。
這些已成熟的技術,因為穩定度高,而且已經有市場接受度,所組合成的創新,往往都是直接具有及戰力的。這種創新才是能夠保障賺錢的創新。否則你做出一台沒人會用,但是概念超創新、技術超先進的電腦,賣不出去也是枉然。
連結: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演化?怎麼演?如何化?

當聽到別人在講「演化(evolution)」這個詞的時候,你腦中是怎麼理解這回事的?
其實演化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是非常耳熟能詳的詞,而且只要讀過高中,一定都會念過非常簡單的演化論,也會學到了解演化不可或缺的一個概念-「天擇(natural selection)」。
不過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印象太過深刻,很多人後來慢慢的就把演化和天擇這兩個概念給直接連結在一起,以致於對演化的理解出現了一些偏差。今天,我們就來處理一下這個偏差。
到底什麼是演化?簡單的講,演化是一種解釋新物種是如何出現的理論,或者你可以說它是在描述物種出現的歷史。
這個理論其實是由短短的一句話出發的: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你可以把這個概念很簡單的想成是每一代的子代都和親代有一點點不同,這些不同累積了很多代,就形成了和原本看起來非常不一樣的物種。
現在,當我們開始真正了解演化的驅動力與成因之後,我們喜歡把演化定義為族群(population)的遺傳特色隨著時間而改變的過程,或著更精確一點,在一個族群中,等位基因(alleles)頻率隨時間而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種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的結果。
接著,讓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等位基因。為了讓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我直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都知道人的頭髮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譬如黑髮、紅髮、金髮等等。現在我們先假設這些頭髮的顏色都是由單一一個基因所決定的,而這個決定髮色的基因,因為某些緣故,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會讓你的頭髮變成黑色,另一種版本則讓你的頭髮變成紅色,而這每一個不同版本的基因,我們就稱為一個等位基因(i.e. different versions of one gene)。
知道了等位基因的定義之後,我想要理解演化就比較容易了。你可以很簡單的把它想像成黑髮、紅髮和金髮的等位基因在人類這個族群中的比例出現改變,例如本來人類只有黑髮,後來因為某種原因,人類族群的後代出現了讓人長出紅髮和金髮兩種髮色的基因(again,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s!)。剛開始的時候這兩種基因在人類族群中佔的比例很低,有95%的人依舊是黑髮的,紅髮和金髮則分別只佔了2%和3%,但隨著時間過去,這樣的比例出現了改變,現在黑髮的人只剩下60%,紅髮的人有30%,而金髮則有10%,這時候,我們就稱這種過程為演化。
在上述的例子裡,我提到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紅髮和金髮的基因出現在本來全是黑髮的人類族群裡。如果把這段話和一開始的演化定義做個呼應,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問題來了,究竟這「某種原因」是什麼原因?或著換個說法,到底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的這個modification是怎麼產生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得稍微處理一下一些遺傳學(genetics)的概念。所謂的遺傳(hereditary),指得是親代將某一些性狀(traits)傳給子代的過程。譬如說我們都知道O型血型的父母所生下來的小孩,血型基本上會是O型,這個就是一個遺傳的概念。
現在我們知道,當我們把這個遺傳概念用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去解釋,其實真正由親代傳遞到子代的東西是所謂的遺傳物質,這個遺傳物質,就是大家所熟悉的DNA。DNA是由ATCG四種核苷酸所組合而成的聚合物,由ATGC排列而成的序列,就是遺傳時真正會由親代傳給子代的東西。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要了解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是怎麼產生的就很簡單了,這個modification是在親代將DNA傳給子代的過程中,DNA的序列發生改變所造成的。譬如本來是ATTGGC的序列,在遺傳的過程中被改變,於是傳到子代的序列變成ATCGGC,就是一種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而造成DNA序列改變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突變(mutation)、基因重組(recombination)和gene flow(中文好像是翻作基因漂移,不是很確定,以下都用英文名稱稱之)。
這三個東西要詳細解釋太麻煩了,這裡我們就不去追究細節,稍微知道一下突變講的是在遺傳過程中出了一點差錯造成genomic sequence(一個生物體所有的DNA序列)發生改變, 基因重組則是不同來源但序列相似的DNA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彼此交換了一部分序列的結果,下面隨便畫個圖來釋義,比較容易了解:





至於gene flow,則是說本來只屬於某一個族群的等位基因傳遞到另一個族群的結果。這個很容易想像,好比是第一個跑到北美洲的白人,他和原本族群裡不帶有白色皮膚基因的印地安人做愛生了小孩,這個白人就把原本屬於白人族群的白皮膚基因給帶進了印地安人族群裡頭了,這樣的過程就是gene flow。
這三個過程都會造成族群產生後代時出現variation,而有了這樣的variation,演化才有可能發生,新物種才有可能演化出來。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三種產生遺傳變易的機制稱作是演化產生的原動力。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遺傳變異是怎麼來的了。那下一個問題是,這些變異是怎麼導致演化發生的呢?用上面的例子去闡述這個問題的話,那就是在一個族群中,黑髮、紅髮和金髮95%、2%和3%比例是透過怎麼樣的機制變成60%、30%、10%的比例的?
變易產生之後,當然還需要驅動力讓演化進行。演化主要的驅動力有兩個,一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天擇,另一個則是遺傳飄變(genetic drift)。
天擇的概念大家應該都已經很瞭解了,忘記的人自己隨便google一下,一定看得懂,我在這邊只特別強調幾個大家常常搞錯的概念就好。
首先,天擇是作用在個體上,而不是群體上。但是作用在個體上的天擇,最後會對於群體產生影響,而所謂的演化,就是建立在群體上的一種變化過程。再者,天擇是對表型(phenotype)發生作用,而不是對基因型(genotype)發生作用。發生在生物體身上的改變必須受到環境的篩選,要對物種的生存與生殖有所影響,才會受天擇的影響。一個改變基因型的突變如果沒有改變表型,天擇就不會作用在這個改變上。
同時,我們一定要知道天擇從來沒有創造出任何新的性狀,那是突變、基因重組和gene flow在幹的事,不是天擇,他們各司其職,在演化的過程中各自扮演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很好。所以下次再看到有人說:「因為天擇無法創造出新的性狀,所以用演化論來解釋物種的出現是講不通的」,請記得要告訴他:「你奶奶的,輪子不會發動不代表車子不會走。」
此外,一定要記住經過天擇而留存下來的性狀,是適合在「過去」普遍的環境生存的性狀或個體,不是最適合現在的,也不是最適合未來的。天擇永遠都跟不上環境改變的速度,一定得要特定的環境先出現,天擇才能發揮作用。而且天擇也不是選擇出更好的性狀,它選擇的是最適合當時環境的性狀。它不是一種進步,它是一種適應。
最後,我要強調,天擇是同時作用在一個生物的所有性狀上,所以,他選擇的是一個整體的優勢,是所有性狀trade-off的結果。因此,我們如果把性狀一個一個給拆開來看,很可能會見木不見林,覺得怎麼一個明顯會造成生存劣勢的性狀居然被留了下來。但實際上,某個點的劣勢,其實很可能會造成整個個體甚至族群的生存優勢,因此這個性狀不會被天擇給淘汰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造成鐮型血球貧血症(sickle-cell anaemia)的基因,因為可以幫助對抗瘧疾,所以被留在那些深受瘧疾所苦的人類族群裡頭。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遺傳飄變。
遺傳飄變是一種隨機發生的等位基因頻率改變。它造成的等位基因頻率改變並不受到特別的因素影響,也沒有哪個等位基因會特別被偏好,它純粹就是隨機產生的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黑頭髮的A媽媽和金頭髮的B媽媽在生殖能力上和族群裡的其他媽媽是一樣的,她們平均一胎都可以生3個小孩,而且小孩的髮色會和媽媽一樣。偏偏這次懷孕,A媽媽生了個6包胎,而B媽媽剛好就是生3包胎。再讓A媽媽生個100次,她生的胎數一定會往平均值靠攏,回復到3包胎左右,可惜這個族群的每個女人都只能懷孕一次,於是,A媽媽在這次的生產中,就比B媽媽多貢獻了3個子代,而族群中的黑頭髮小孩就比金頭髮多了三個。這樣一來,黑頭髮的等位基因頻率就比金頭髮高上了一些,這樣的頻率增加經過好幾代的放大,很可能就會造成黑頭髮等位基因的頻率明顯高於金頭髮的結果,這就是遺傳飄變驅動演化發生的方式。它的威力雖然不比天擇,但長時間累積下來,還是可以對物種的形成與改變帶來不小的影響。
好了,這樣就把演化很簡單的給解釋了一遍。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演化,是一種解釋物種多樣性產生的過程的理論。它是由天擇和遺傳飄變這兩種機制所驅動的,這兩種機制可以讓經由突變、基因重組和gene flow產生的遺傳變異在族群中的頻率(也就是等位基因在族群中的頻率)發生改變,造成物種的形成。
在這裡,我還要特別點出兩個大家很常搞錯的觀念。
第一,演化論本身,從來沒有打算處理「生命如何起源」這個問題,它處理的是「物種如何產生」這個問題。Charles Darwin當初寫的那本書是On the Origin of Species,而不是On the Origin of Life,這點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演化是沒有目的性的。
舉個例子來說,金魚之所以用鰓呼吸,並不是因為牠要在水中呼吸,所以天擇幫助金魚演化出鰓來,而是金魚透過上面說的三種變異產生機制一步一步演化,很狗運的得到了鰓這個構造,而這個構造能夠讓牠在水中的生存與生殖具有很大的優勢,於是在這個適合的環境裡,有鰓的魚快速繁殖,而其他可能比較劣勢的性狀,則會慢慢被環境給淘汰掉。
所以以後看到教科書寫說陸生動物為了減緩水份流失的速度而在皮膚演化出角質層,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雖然很多人或很多教科書為了方便會這樣講,但他們指的其實是,有某種生物很狗運的產生了角質層,這樣的性狀讓他適合在陸上生存繁殖,經過天擇的結果,有角質層的生物在陸上愈來愈多,這個過程解釋了有角質層的生物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已經對演化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它不是天擇,不是突變,也不是遺傳飄變。它是上面講的所有概念的「總和」。絕對不要在聽到演化這個詞的時候,就把它和天擇畫上等號。
是以,當你聽到”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這句話時,它說的是解釋生物學的任何理論,都不能脫離演化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生物學的理論,都不能脫離天擇。
同理,當你聽到一個生物學家說類似:”From an evolutionary biology point of view...“這樣的話時,他講的就是用上面那一堆東西做全盤的思考,而不光只是用天擇的觀念去思考。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我洋洋灑灑的打了這麼一大篇,就是要告訴各位這個概念。
絕對不要習慣於用一個概念底下的小概念去替代這個概念。當別人告訴你你服用的是NSAID的時候,講的就是NSAID,不是aspirin。當人家告訴你這是一件衣服的時候,講的就是所有可以穿在身上,被叫做衣服的東西,而不是只有T-Shirt被算在內。不要讓自己習慣性的用比較狹隘的概念去替代思考一個概念的真正意義,這不只會讓你失之偏頗,也會讓你的思考能力逐漸減退。
同樣的,當我們在描述事情的時候,也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在說的是什麼,用詞一定要精確。如果你要說的是演化,就不要用天擇這個詞,若你要說的明明就是遺傳飄變,那就不要告訴人家你在談演化。不要讓這些不精確的詞彙用法傷害你的思考力,讓你被奇怪的概念影響,然後產生莫名的恐懼。
像是電視廣告常常都會用化學物質這個名詞代替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當他們想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純天然來源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他的產品不含「化學物質」,而不是他們的產品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其實我一直不懂為什麼不直接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純天然的就好?)。
這根本就是一個大錯特錯的概念。一個化學物質,不管是天然的或是人工合成的,都還是化學物質。DNA就是DNA,維他命C就是維他命C,他們都是化學物質,並不會因為它們是天然的,就變得不是化學物質。
如果你讓廣告商偷渡一個概念去替換另一個,你就會讓他把這個概念再替換成其他的。這個時候你的思想就會受到他們的操控。就像你讓廣告商把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用化學物質代換,他們就會順便把化學物質再代換成有害的東西。於是,含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東西是有害的,有化學物質的東西也是有害的。你要健康,就要買廣告商提供的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
這很不理性,可是當你代換習慣了,被恐懼攫住了,你很可能就會相信這樣的說法。
有段時間家母就深受這些廣告商影響,買了很多這種「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
我仔細的思考過很久,一直想不到有什麼產品是可以賣錢又真的不含化學物質的,所以就認定了「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根本不可能賣錢。
不過有一天,在格主窮得山窮水盡時,被我想到了一個超一流的商業主意可以賣真正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
我高興得快瘋了,靠這招賺錢肯定發達!
我很興奮的把家母不含化學物質的健康食品拿了一包出來,拿鐵鎚敲碎。然後我拿著那包碎掉的健康食品到家母面前跟她說,依照她對掏錢買「不含化學物質」產品的高度意願,我想她應該願意花個伍佰塊跟我買這包加工過的健康食品,因為我剛剛為它增加了一點熵(entropy)。
結果證實,「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果然還是無法賣錢。不過我倒是確定它可以讓人賠錢,因為我在被家母痛罵一頓之後,又被逼著賠了三包健康食品給她。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請大家幫忙防止假訊息的傳遞!

這實在太誇張了,我以前踢爆這事情的時候不知道這個假消息這麼氾濫,今天一估狗才發現事情實在是他奶奶的不得了,一定得在這裡再踢爆一次。
事情是這樣的,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癌症相關的資訊,或著搜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JHU這些關鍵字,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篇這樣的文章:
「約翰霍普金斯最新之癌症研究報導(Cancer Update from John Hopkins ) 」
請大家一定要告訴你身邊的朋友,這篇文章的來源是假的,文章的內容很多是錯的!
關於這件事情,JHU已經有刊出聲明搞了!我在底下附上連結,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如果各位看不懂英文,沒關係,我來幫各位簡單翻譯一下。JHU是說,他們根本沒有發佈這篇文章,也不贊同這篇文章的內容!然後JHU希望大家能幫阻止這篇文章的散佈!

更誇張的是,這篇假冒的email,根本就把JH的名字給拼錯了!那間擁有全美排名第一醫院、全美排名第二醫學院的學校,名字是拼做Johns Hopkins,不是John Hopkins,少一個s,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我到google上面去搜尋,實在有太多人不明所以的就相信了這篇文章,把全文刊載在自己的blog上,讓這種錯誤資訊在網路上氾濫實在太可怕了!
所以我懇請各位,一定要把這個資訊和親朋友好友分享,告訴他們這篇文章是假的,以免他們誤信假資訊!

帕西博大藥廠

為了讓這篇文章負有一點教育意義,先來定義幾個terms,然後再開始講故事。
當我們在做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測試時(以下皆以新藥做代表),常常會把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服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另一組服用安慰劑(placebo)。
設計實驗時,我們不會讓受試者知道他吃的是新藥還是安慰劑,同時,研究人員也不知道哪一些病人吃的是新藥,哪些病人吃的安慰劑,這就是所謂的雙盲設計(double-blind)。
不讓研究人員知道受試者吃的是安慰劑還是新藥是為了避免研究人員在處理data或著做研究時出現bias,至於不讓受試者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藥還是安慰劑,則是為了降低所謂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的定義是病人因為預期自己接受的藥物是有效果的,因此儘管他們服用的是理論上應該沒有效果的安慰劑,但依舊感到自己的病情有所進展,甚至在比較極端的例子裡,某些服用安慰劑的癌症病患,還會出現腫瘤縮小的情形。
這樣的情況當然會影響到我們做臨床測試時評估新藥的準確性。因此,為了降低安慰劑效應,我們告訴受試者他們可能吃到安慰劑,卻不讓他們知道到底吃到的是不是安慰劑,這樣一來,由於受試者不再篤定自己是吃到他們認為有效果的新藥,所以安慰劑效應的影響就降低了。
安慰劑有時候也會造成一些negative effects,舉例來說,像是服用安慰劑的病人,出現了類似真正服用藥物的病人會出現的副作用(side effects)。譬如說某些病人曾經真的在服用某種藥的時候,出現了副作用,因此當他再次服用類似的藥物時,因為他心理已經預期自己會產生副作用,即使他吃的其實是安慰劑,但也一樣會感到副作用的產生。
定義講完了,來開始說故事。
家裡有個長輩因為身體出了點問題去看醫生,醫生就開了acetaminophen給這位長輩。Acetaminophen是一種pain-reliever,講acetaminophen可能大家都覺得很陌生,不過如果告訴你普拿疼這東西裡頭的主要成份其實就是這東西,相信大家就會覺得比較熟悉了。
這位長輩藥吃一吃,覺得有效,聽說他妹妹閃到腰很痛,就要拿他的acetaminophen給他妹妹吃。不巧,這事被我聽到了,我聽了覺得不太好,一來他妹妹閃到腰是自己說的,是不是真的閃到腰還有待商榷,二來,我這長輩既不是醫生,也不具備相關的知識,隨便拿藥給人家吃這樣的觀念實在糟糕透頂,所以我就出聲阻止。
那個長輩平時就不是很愛鳥我的建議,這次也同樣當成放屁,跟我爭了老半天,我煩得不得了懶得鳥他,就隨便瞎掰個理由,說什麼這個藥比較不好,我下次去拿比較好的原廠藥給他們。
由於我以前曾經跟這個長輩解釋過原廠藥(brand name)與學名藥(generic drug)的概念,也告訴過他原廠藥有時會比學名要來得有效,這個常常把我說的話當放屁的長輩那次剛好例外有把這個概念給記起來,於是這回聽我說我要拿比較好的原廠藥給他們,也就點頭答應了。
本來我是想說等一段時間他忘記了這件事就好,然後我自己私下提醒這長輩的妹妹要去看醫生,沒想到這位長輩記性如此之好,三番兩次責怪我怎麼做事如此沒有效率,我又再度被煩得受不了了,實在沒辦法,只好去買了罐貴死了的藥,我還花了一番功夫把藥從中間的線上面一分為二,接著裝在自己找來的空瓶子裡,然後才拿給長輩吃。
我告訴長輩,這個白白的藥,是某個大藥廠出的原廠藥,我請我當藥師的朋友幫我偷拿的,效果應該不錯,你就拿給你妹試試看吧,記得一次吃半顆就好。
結果過了幾天那個長輩告訴我,他妹說我挑的那種藥很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要問我那個藥是哪個藥廠出的,以後他可以自己去買給他妹。
我聽了都快笑死了,看來我的小惡作劇還滿成功的。
其實我是跑去買了一罐鈣片,反正白白的看起來跟普拿疼也差不多,把鈣片從中間的線上面一分為二是為了避免長輩的妹妹曾經吃過那牌的鈣片被他發現,結果,這鈣片治疼痛居然這麼有效!
長輩一直追問到底是哪個藥廠出的,我好不容易才憋住笑,告訴他這藥來自於帕西博(placebo)大藥廠!!!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亢龍有悔

最近格主有個有趣的發現。
我發現,一個人,從向上攀升到如日中天,再由飛龍在天到緩緩衰落,會有一個相當類似的pattern。
會有這個發現,是因為受到很多笨死了的傢伙的啟發。但很奇怪,這些現在看起來笨死了的傢伙,很多都是曾經在某個領域叱吒風雲,甚至現在依舊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前輩。
一個曾經這麼強大的人,怎麼會做出笨死了的判斷?這顯然很不合理。於是,我就仔細觀察、思考,然後慢慢的,就發現了這個pattern。我對於這個pattern成因的解讀未必是正確的,不過我相信這個pattern確實存在,因為我已經看到了太多太多符合這個pattern的例子了。
這個pattern是這樣的:
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在社會上建立自己的地位,讓自己的能力接受競爭檢驗的時候,他其實不見得對自己那麼有自信。他可能擁有巨大的野心、有遠大的夢想,甚至看起來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但實際上,因為他的經驗不足,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底能夠把自己帶到何種境地,所以他在做事情的時候會非常小心,仔細思考,步步為營。
在這種時候,他如何做事情憑藉的是邏輯、判斷力、資訊、證據這些東西所得來的總和。一個優秀的人,會善用自己的邏輯和判斷力,盡力去蒐集足夠的資訊和證據來讓自己對自己決定更有信心。他會花很多時間在思考、評估與檢討上。
這樣的人透過這樣的過程,會把自己的能力磨得更光更亮,實力更加堅強,也漸漸在社會上建立起良好的名聲,對自己的自信也就更多了一些。接著,隨著他的經驗逐漸增長,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會進一步的提升,變得更事故圓滑,也更加反應敏銳,尤其當他碰到意料之外的狀況時,藉由過往經驗的累積,會讓他更能處變不驚,迅速反應而且還做出不差的處理。
久了以後,這樣的人會發展出一套處理事情的系統,到了這個時候,這些人處理事情常常都是憑藉著自己多年經驗累積出來的直覺反應在處理了,他們這些人喜歡把這種種直覺叫做對事情的sense。
關於一個人做事情有沒有sense這檔事,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甚至就連sense這個字,有時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你或許可以把它想像成過往思考與處事經驗培養出來的一種判斷力,不過我還是覺得,要形容sense,仍是某位H老闆曾經跟我講過的打麻將故事說得最傳神。
H老闆很喜歡打麻將。他很會打,也很會贏。我曾經請教他打麻將贏錢的秘訣,他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他邊打邊觀察,研究每種牌型每個人聽牌的情形與打牌的習慣,然後他會仔細的思考,把這些觀察整理成一個系統,下次打牌的時候就會有一點概念。有趣的是,H老闆很少真的在牌桌上搬出他的系統來應對,牌桌上打牌的很多都是老手,人人打牌的速度都很快,加上他們又愛在牌桌上聊天,根本不太可能有時間讓你慢慢思考,一步一步的用自己的系統去推敲該如何應對進退。
還好因為H老闆很愛打,也很常打,所以他累積了很多的經驗。這些經驗都在逐步的增加他對於牌局判斷的能力。到最後,他甚至根本不太用特別去思考,就是在打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留意整個局勢, 然後慢慢就會開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怎麼打,他說,到了這種時候,打牌就是靠sense,他從不記牌,但他的sense會讓他對每個人想要什麼牌有一個概念,靠這個概念去打,他就很少輸了。
當然,H老闆是比較天賦異秉一點,他的頭腦太好了,我想這對他培養在牌桌上無往不利的sense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每個人按照他這樣去做,都會一直贏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曾經發生過。譬如說,當一個廚師剛剛開始在煮菜的時候,他會比較仔細、比較小心的去研究每種東西要放多少,但等到這廚師煮久了,很多菜他隨手抓起調味料就灑,灑出來的味道就是這麼的精準。又或著像我們打籃球,剛開始的時候人人都是狂練基本功,投籃時要留意把手腕、手肘和膝蓋的動作都做好,但練多了以後上場比賽,你在投籃的時候其實並不會先思考要怎樣讓自己的動作協調,而是讓自己身體的sense去做判斷,在那個位置要用多少力道,手腳關節要怎樣協調,根本想也不用想自然就做得出來。最典型的例子應該要算是準備考試寫題目。以數學為例,剛開始大家都是用思考的,慢慢一步一步靠邏輯能力去推演,有時還得做一些嘗試。但當你題目寫多了,碰到熟悉的題目寫起來就是會有一種sense,知道應該如何下筆切入,如何快速的解出答案。
這個道理放到我們做判斷的時候當然也是適用。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一套的思考脈絡,當一個人掌握了這種脈絡,久了,他就可以連想也不想的做出決定,這個,就是他們做事的sense。
而一個sense好的人,會因為好的sense而下一流的判斷,做明智的決定。這些好的成果會建立他的自信,而他的自信又會讓他更有信心去相信他對自己的判斷而不受其他人影響。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只要他的sense還是好的,他就會越來越有自信,處理事情又快又精準,讓旁邊的人都對他佩服不已,在他身上,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成功者的氣勢,我想,這就是一個人一生最如日中天的時候。
不過所謂「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問題就出在沒有人可以永遠維持在如日中天的階段。最理想的離開顛峰方式,莫過於自己選擇在仍在高峰時急流勇退。而如果要選擇一種最漂亮的方式往下坡走,我想因為年紀漸長,儘管智慧仍在但體力不堪負荷,是以必須逐漸退下位來應該是最棒的方式。很可惜,現實生活裡很少有人是用這種方式離開自己的黃金歲月。
通常,人們從如日中天當中迅速摔下,是因為自我膨脹。他們的sense在他們的領域幫助他們成功過太多次,也接受到太多人的肯定與讚美,於是他們開始以為自己的判斷力所向無敵,凡事只要靠他們的sense去推斷,肯定八九不離十。
但他們忘記的是,他們的sense是在做某些特定的事情,在某個特定的領域以及環境裡培養出來的。這樣的sense,當然也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最管用,換了個時空背景,改變個領域,他們的sense有很大的機會就不靈了。
於是,他們開始在其他的領域裡嘗到教訓,開始有人覺得他們笨死了,跟白痴一樣。可是他們在如日中天時培養出來的過度自信不會允許他們相信這點,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會察覺自己已經在其他地方不斷顯得愚蠢,因為其他人不好意思糾正他們,當把他們從自己所向無敵夢境搖醒的推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判斷錯誤的情形只會愈來愈嚴重,而他們的自大也一直無法改善,甚至他們會開始覺得這世界上事事都要按照他們的想法去走、去做,只要是自己無法認同的,通通都無法成功。
這類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常常在電視上放砲的李姓和洪姓教授。我相信在他們的領域裡,他們一定有自己專業的部份,問題是他們長久以來高知識分子的名聲,遮蔽了他們的理智,他們不明白這世界上有跟他們完全不一樣的人,也不明白這世界上有截然不同的成功之路。他們只知道,只要是我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不可能會錯,所以,那些做我所不認同的事的人,肯定都是失敗者。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Y老闆。這位老大當年憑著自己過人的知識在業界打下了一片天,但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以為自己政治、法律、廚藝、咖啡、紅酒樣樣都很懂的超級天才,最好笑的是他的過度自信已經到了一種完全可以自我催眠,覺得自己一定對的境界。
像是有一回,他在向一個朋友介紹他的醫學觀念,他的說法是,如果你最近覺得特別疲憊,工作特別忙碌,那你應該在睡前吃點東西再去睡覺,這樣在睡覺時還會一邊消化吃下去的東西,多補充一點體力。講完之後還轉頭指著我說:「不信你可以問seventeen,他是讀這個的,你問他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當時面對這個情景,格主我實在很難憋住不笑。我就不明白怎麼有人明明知道我是讀相關科系的,還在關公面前耍大刀,耍完之後還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明明是把刀舞得二二六六,卻以為自己是舞得威風凜凜。
除了這樣的自大之外,讓他們加速被淘汰的,還有因為過度自信導致的拒絕學習、裹足不前。因為他們已經太習慣用sense去判斷所有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很少去做比較深入的、跳脫一般框架的思考,甚至在面對自己熟悉的領域時,他們根本是用直覺反應在處理任何事。問題是,環境會變、學問會進步、競爭者會變強。同樣的一套,在二十年前是獨步全球,足可讓人倚之稱霸二十年,問題是二十年之後,更新的觀念、更競爭的環境和更厲害的人會開始出現,用他們更新更銳利的sense帶來革新,在這種時候,這些人不只在其他領域,就連在自己的領域裡都會慢慢的被淘汰。
這就是我最近發現的pattern,如果你有仔細注意很多電視上、網路上那些明明滿口胡言,卻覺得自己說得頭頭是道的奇怪傢伙的人生歷程,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常常都是進入了這個pattern的衰退期。就是因為他們曾經在某個領域很強大,建立了過度的自信,才會在現在讓他們像是耳朵聾了一樣,不管自己講的道理有多離譜,說的屁話有多麼不合邏輯,都堅信自己所向無敵,怎麼講也講不聽,根本無法與之溝通。
在知道了這個pattern之後,我想我們就不會再對這些人的言行這麼感冒,畢竟,這只是人生pattern的一部分,他們就是已經走到了衰退期。如果沒有這個衰退期,我們這些年輕的一代要接班,恐怕還得多費很多力氣。格主一直覺得成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想要成功,我們必須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因此,我們絕對要去感謝那些可以讓自己少費一點努力就獲得成功的人。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那些自信過頭的上一代,讓世代接替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讓我們腦袋中一流的idea有機會可以付諸實行。
除此之外,就是在知道了這個pattern之後,更要警惕自己,在培養自己處理事情、判斷情況的sense,並建立自信的同時,要隨時留意自己是否有自信過了頭的情況,且要一直找機會讓自己看到自己的渺小,學著欣賞其他人的強大。特別是對那些原本就不太謙虛的人,更要努力節制過度自我膨脹的情形。
我想我自己就很需要這樣的提醒,畢竟一個會在文章開頭沒幾句話就嘲笑別人笨死了的傢伙,肯定不是什麼太懂得謙虛的生物。而儘管我剛剛才說要感謝這個pattern讓我們有機會快點接班,但搖身一變成為既得利益者的時候,會希望自己能夠將嘴裡的那塊肉咬得久一點,應該也是人之常情。所以還是要把這篇文章打出來,讓自己三不五時瀏覽自己部落格的時候,能夠來一點當頭棒喝把自己敲醒。